图片说明: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制作膏方,事实上膏方制作程序极其复杂。
东方网11月27日消息:尽管离冬至还有好些时日,沪上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早已热闹了起来。走在申城的大街小巷上,细心的市民还会发现,除了医院一些药店也打出了“膏方节”的旗号,有些超市还卖起了“固元膏”。眼下,申城膏方需求每年以10%-15%的速度在递增,然而无质机构混入“开方大军”、网上甚至出现了千人膏方……对此,专家呼吁,热闹市场背后实际已是乱象丛生,亟须主管部门加以治理。
预约:四成是中青年
“9月15日开始预约,到目前为止,已有1万多人(预约)了。”岳阳医院门诊张敏主任医师告诉青年报记者,现在市民都注重冬令进补,估计预约人数还将不断上升。根据岳阳医院相关人士表示,今年预计超2万人次,与去年比,保持10%以上的上涨幅度。
虽然各大医院纷纷开出膏方门诊,但知名专家早早出现一号难求的现象。以岳阳医院为例,如严世芸等不少名专家的号在预约刚开始当天便被一抢而空。同样,龙华医院、曙光医院膏方门诊的名专家门诊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上预约。
据张敏介绍,从今年预约人群分布情况来看,中青年的比例占到4成,老年人占到6成。“这两年来,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一部分人群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确比较有进补的需求。”
价格:今年又涨两三成
近两年来,国内中药材价格涨幅高达40%至50%,辅料价格上涨20%至30%,膏方价格因此水涨船高。
就在众多市民准备积极投身“进补大军”之时,今年的定制膏方成本再次出现了明显上升。阿胶是膏方制作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记者在走访了市区多家老字号中药店后发现,受东阿阿胶出厂价上调影响,市场零售阿胶价格已明显涨价。
记者在东阿阿胶的官方旗舰店看到,一盒500克装的阿胶,已从1298元涨到了1986元。在福牌阿胶旗舰店,250克装的阿胶块从599元涨到了629元。此外,人参、虫草和燕窝作为膏方中冬令滋补的“三大件”,虽然没有像往年一样大幅涨价,但也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微调。据介绍,由于阿胶价格等药材的大幅上升,今年膏方的平均价格涨了两到三成,从去年的1500元左右增加到今年的近2000元。
疑惑1
团购“千人膏方”管不管用?
三甲医院的专家膏方处方一方难求,有些怕麻烦的市民便开始在网上或在一些临时组建的坐堂“专家”处就诊,于是,一些“千人膏方”也由此应运而生。市民李小姐是沪上某公关公司的部门经理,平日里的高强度工作经常让她感觉疲惫。去年她曾跟着同事组团购买能补血养气的“固元膏”。可服用了两周,她反感自己脸色大不如前,胃口也变得更差。今年,李小姐早早来到三甲医院预约膏方。专家告诉李小姐,固元膏纵然是补血补气、延缓衰老的佳品,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宜。脾胃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如果服用固元膏,会出现胃口变得更差,且肚子发胀、无精打采等症状。
对于目前市面上批量生产、出售膏方的现象,岳阳医院制剂科的专家表示“不科学”。据悉,中医膏方讲究“一人一方一炉”。每个人的体质因年龄、环境、生活习惯等不同会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千人膏方”易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到患者在冬季服用补药后出现胸闷、头晕、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记者日前在岳阳医院的制济科看到,膏方制作程序极为复杂。最初煎煮时,一锅水大概有8万毫升,到最后成稠状药膏,只有不到2000毫升,使药材的精华全集中在膏汁里。膏方一般由30至50味药材组成,一副好的膏滋煎煮出来需要10多个小时。专家提醒,膏方根本就不能批量生产。
疑惑2
药店内“名医坐诊”靠不靠谱?
除医院之外,一些药店不仅打出了“膏方节”的旗号,部分药店甚至对外宣称有某某名医坐诊开方。“可以为你定制膏方,我们有名专家坐诊;或者你拿着医院的方子来我们这抓药制作膏方,价格还比医院便宜。”一家小药房工作人员对前来买药的市民进行推销。
事实上,膏方门诊对坐诊者要求极高。膏方医生不仅要懂辨证施治,还要熟知各种药材的搭配,这直接决定膏方的功效如何。采访中,有些市民表示,开膏方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给他们开膏方的医生有没有资质或级别够不够。甚至还有市民买膏方时对方甚至不用搭脉,这显然与中医理论相悖。
昨天,记者在网上随意搜索“上海膏方”,一下子找到了一万条结果,排名前几页的都是“××膏方网站”“膏方哪里找”等内容。记者仔细查看后却发现,排名前几页的大多为民营医院、私人中医诊所的膏方宣传,其中不少号称有“名医开方”,但是这些“名医”的详细资料却无法查询。
据悉,在市级一些中医医院,对开膏方的医师有着明确规定: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且经过培训后,方可坐诊膏方门诊;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医院药房对膏方开方医师没有门槛,有的甚至出现无证医师冒牌上岗问诊的现象。
[业内人士]
上海中医学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已特别制定膏方市场管理规范。不过这只是一份行业自律规范,对企业并没有强制执行力。对此该人士建议,从膏方生产来看,应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严格监管,另外,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生进行资质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