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点:世界睡眠日 睡不着该怎么办?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平安出行”。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才能使自己尽快恢复精力,可是我们总能听到周围的人抱怨,“昨晚又失眠了”、“昨夜没睡好,总是做梦”、“吃了两天安眠药不敢吃了,感觉自己记忆力下降了”……更有一部分人长期受失眠困扰。我们专门请专家帮大家解读有关失眠问题,那些靠吃安眠药入睡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隐藏在睡眠障碍后的秘密病例报告

26岁的张先生失眠已经六年多了,他自从到日本留学起开始失眠,一开始比较轻,一月有一两天入睡困难。后来缓慢加重,第三年,一周有两三天入睡困难,伴有梦多,白天没有精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到校医院就诊,服用唑吡坦,疗效开始好,半年后疗效减退,曾更换过佐匹克隆、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治疗。疗效逐渐减弱,回国治疗。回国后患者不愿意找工作,也不找朋友,整天上网玩游戏,害怕睡觉,情绪低落。经心理测试,患者明显的焦虑抑郁,动力不足。予以抗抑郁治疗辅助氯硝西泮治疗,两周后患者睡眠明显好转,四周后逐步停氯硝西泮,仅用抗抑郁药。患者睡眠良好,学习动力逐步恢复。半年后患者回到日本继续留学,定期E-Mail联系两年,患者目前维持治疗,能正常学习交友。

睡眠障碍是心理障碍的一种

睡眠障碍往往是内科、中医科以及心理卫生专业医生、精神科医生们常常碰见的问题。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每3-5人中会有一人患失眠,女患失眠者多,而老人也比年轻人失眠多一些,城市居民患失眠者远远高于农村人群。情绪过敏,心态不稳定者发生失眠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几倍。

失眠的表现也多样化,有的入睡困难,有的早醒,有的睡不安稳,醒得多,有的人多梦,有的人睡得浅,或者有人没有睡眠感,有的病人以上表现都有。

睡眠障碍包括睡眠量的异常和睡眠中行为异常

睡眠量的异常可包括两类:一类是睡眠量过度增多,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另一类是睡眠量不足的失眠,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噪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焦虑、抑郁症等。

睡眠中的行为异常指在睡眠中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梦游症﹑梦呓(说梦话)﹑夜惊(在睡眠中突然骚动﹑惊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定向错乱或出现幻觉)﹑梦魇(做噩梦)﹑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

这些发作性异常行为不是出现在整夜睡眠中﹐而多是发生在一定的睡眠时期。例如﹐梦游和夜惊﹐多发生在正相睡眠的后期﹔而梦呓则多见于正相睡眠的中期﹐甚至是前期﹔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跳动等多见于正相睡眠的前期﹔梦魇多在异相睡眠期出现。

睡眠障碍分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中度:失眠频发,影响生活质量,伴有一定症状(易怒、焦虑、疲乏等);重度:几乎每晚失眠,明显影响工作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突出,常伴有抑郁焦虑,甚至出现精神症状。

睡眠障碍一般采取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治疗相配合的方法可改善﹐但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则有赖于消除病因。伴有焦虑抑郁者,积极抗焦虑抑郁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