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全球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当此之际,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策略,并在以中国猕猴为模型的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
这项研究由清华大学张林琦、香港大学陈志伟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等研究者合作完成。论文近期在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病毒学》(JournalofVirology)发表。
业内认为,这项研究如能最终进入临床试验并证实有效,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病毒通过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
该团队提出的疫苗策略类似于“鸡尾酒”式,即联合使用多种疫苗,如改良型痘苗病毒天坛株(MVTT)粘膜载体疫苗和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Ad5)。该疫苗策略能有效控制甚至完全预防猕猴艾滋病毒的感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中90%通过性途径感染。
北京市卫生局11月28日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艾滋病疫情报告》则显示,北京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41.5%上升至2013年的96.7%。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的比例上升尤为明显,已从2006年的22.8%增至目前的69.1%,明显高于异性传播所占的27.5%。
该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曾对媒体表示,性传播的隐蔽性以及有关性教育的缺乏,使预防艾滋病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使用艾滋病粘膜疫苗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病毒的性传播。一旦这种疫苗策略在将来的人体试验中获得成功,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有效防治艾滋病传播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此次动物实验中,实验猴在注射“鸡尾酒”式艾滋病疫苗之后,于2010年被植入高致病性猴艾滋病毒SIV239,进行模拟感染艾滋病毒的攻毒实验。之后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实验猴体内检测不到感染病毒的迹象,各项生理指标正常。而未接受疫苗的对照组实验猴在攻毒实验中则均被感染艾滋病毒,并逐渐发病和死亡。
不仅如此,实验过程还证明该疫苗策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注射疫苗的实验猴没有可观察到的副作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大约有353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同年,约23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160万人死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