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黄金72小时”后科学防疫迫在眉睫

23日,“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记者在芦山地震灾区采访发现,通过互助自救、赈灾发放等方式,目前受灾群众吃饭、饮水问题暂时能够克服。但是,灾区卫生状况仍然亟待改善,特别是饮水、厕所卫生等问题突出,有关方面应该加强卫生防疫,全力避免灾后疫情发生。

芦山县:

校园墙角下脏污不堪

记者随防疫人员来到芦阳二小。这里也成了居民安置点,在校门口的一排平房里,一些居民在里面打满了地铺。校园内还扎着七八个帐篷,灾民在帐篷外面生火、做饭。烂菜叶、食品包装等生活垃圾就堆在校园里,校园的墙角下,满眼尽是灾民们排泄的粪便和随手丢弃的卫生纸。学校的厕所也多日未曾清理,一走近教学楼一股恶臭就扑面而来。“就是这种人口既密集,又有很多垃圾和粪便的地方,最容易滋生蚊子、苍蝇。”防疫人员告诉记者,果然,记者看到墙边不时可以看到苍蝇围着脏污的东西“嗡嗡”乱转。

防疫人员已经在出发前配好了消毒液,用含氯的药物按比例兑入水中,储存在消杀机中。来到学校,两名防疫人员换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大口罩,开启了车上的消杀机,一个类似造雪机的机器张开大嘴,对着垃圾堆和粪便所在的区域开始喷放水雾。随着手里的遥控器的控制,“大嘴”不时地调转方向,喷出的水雾很大,这块区域很快就被洒满了消毒水。

宝兴县:

饮水不安全是突出问题

在重灾区宝兴县灵关镇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热心大姐煮面条、米饭,向抢险救灾人员发放。灵关小学教师张子蓉说,一些群众家里还有些存粮,房子没有倒塌的群众就回到家中,把这些粮食抢出来,在保障自家生活的同时,把余粮捐出来,群众自发煮好后向救灾队伍提供。

镇上43岁的妇女杨玉梅说,镇上像她们一样为大家做饭的妇女有四五十个,“现在镇上居民喝的都是井水、山泉水,也不知道水质到底是不是安全,能不能喝。”芦山地震卫生应急救援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张祖芸说,饮水不安全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群众还出现了腹泻症状,卫生部门已经组织一台水质检测设备运往灵关镇。

受灾群众上厕所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灵关中学集中安置点,有上千群众搭建帐篷在此居住,但只在教学楼内有几个厕所。由于无水无电,厕所无法冲洗,遍地流淌着粪便,已经无法下脚。由于厕所太脏,部分群众还跑到附近野地、菜地里大小便。

宝盛乡:

帐篷未运抵卫生需警惕

记者23日在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了解到,当地受灾群众当天上午领到一批食物和矿泉水,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帐篷仍然没有运抵。受降雨、温差等影响,已有群众出现感冒等病症。

村民李开芬说,上午大家都去村委会领到了食物,包括每人5斤大米、12瓶矿泉水和一袋沙琪玛。但是,帐篷等物资仍然没有运抵,大部分受灾群众仍然住在自己用彩条布搭建的简易帐篷里。

从23日早开始,宝盛乡下起中雨,不少受灾群众反映简易帐篷漏雨。由于早晚天气寒冷,没有帐篷御寒,感冒、消化不良等病症逐渐出现。记者看到,23日上午,就有几位村民因为感冒到武警交通部队驻地的便民医疗点取药。

记者感到,“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过,有关方面在继续救援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灾后疫情防范,着力改善灾区卫生状况,做好防疫消毒等工作,全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世卫专家:

搜救完成后应重点防止传染病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在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地震灾区应重点做好防止传染病暴发的工作,特别是防止腹泻和呼吸系统感染之类的疾病流行。

根据中央气象台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显示,地震重灾区芦山县未来数天内降雨较多,白天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大。湿热多雨的环境极易造成细菌滋生传播,同时考虑到灾区生活卫生设施毁坏严重、人畜尸体腐烂、垃圾堆积等原因,易造成疫情隐患。

专家认为,防控震后疫情首先要确保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灾区群众要防止病从口入,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食冷食和过夜的食物,对从废墟中“抢救”出的食物,切忌煮熟煮透。其次,规避灾区疫情,必须保证灾区的卫生条件。目前芦山地震灾区已安置约6万名灾民,大量受灾群众合住在临时帐篷内,点多人密,引导受灾群众注意卫生十分重要。

受灾群众要保护水源卫生,集中堆放废弃物垃圾,不随意丢弃;做好防中暑、防蚊虫叮咬等措施;保证临时搭建房和安置帐篷内空气流通、通风换气,在可能的条件下,勤换衣物、勤晾被褥。

对政府而言,相关部门要迅速安排专门卫生防疫力量,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测,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安置点配置净化水设备、杀菌消毒工具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