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曾在我国广泛流行,传染性很强,易致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2011年8月,新疆南疆地区发现输入性Ⅰ型脊灰病毒引起的局部传播疫情,共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21例,其中2例死亡。这是自2000年证实无脊灰后,我国首次发现脊灰野病毒疫情。
12月18日,记者从2013年全国麻疹/脊灰监测工作研讨会上获悉,截至2012年12月,距离此次疫情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已14个月,未再发生新的病例,标志着防控措施达到预期效果,有效阻断了脊灰病毒传播。
消失10年疫情重现,1个半月控制疫情
我国最后一例脊灰本土野病毒病例发生于1994年,1999年发现输入性病例。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灰区域,标志着我国已实现无脊灰目标。
但是,2011年8月,新疆和田、喀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4个地区先后出现脊灰病毒疫情,这是10年来我国首次发现脊灰野病毒疫情。
疫情发生后,卫生部及自治区政府立即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多部门联防机制。中央财政下拨防控经费1.6亿元,各级累计投入3.2亿元,先后8次从全国选派专家500多人次支援新疆脊灰防控工作,在新疆开展5轮次儿童、4轮次成人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累计接种4300万人次。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对中国新疆脊灰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从第一例脊灰病例到最后一例仅一个半月的时间,中国以创纪录的时间,以严格的应对措施,成功阻止此次脊灰野病毒的传播。“中国模式”的应对措施,使更多的人免受脊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