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空巢老人饿晕家中 暴露我国养老条件缺失

截至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5月26日上午,年近八旬的聋哑老人王某生吃院子里种的生菜,时而伴着“啊!啊”的吼叫。但是院子四周砌着围墙,没有人注意到老人的异常举动,老人最后倒在了院中,所幸被邻居看到并报警。

等到警方赶到后,王某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让在场所有人震惊的是,民警检查卧室内时竟发现一名6旬老人的尸体。经初步勘查,死者是王某的保姆,已经过世约两天。

保姆屋内死亡老人饿晕院中

当日上午9点半,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在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与青弋江路交口附近居民楼中,有一名老人突然吃起种的生蔬菜,随后倒在院中不省人事。

警方立即赶赴现场,打开老人家门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检查治疗。据了解,老人姓王,年近八旬。在对王某家中进行检查时,民警发现,在北侧卧室里,一位老太太躺在床上,已经死亡约两天时间,并无明显外伤。

经查,死者计某,今年64岁,肥东县石塘镇马集乡人。多年来,一直受雇于王家担任保姆,平日里就睡在靠北边屋内。

“这两天,经常能听到他在院子里吼叫,可能是看到保姆过世想向外界呼救。后来大概太饿了,体力不支才晕倒。”王某的邻居说,由于王某年纪太大,口齿不清,且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没能及时引起街坊的注意。

据了解,年近八旬的王某只有一个独子,常年居住在海外,其生活起居都得靠计某照料。由于周围邻居对王某的家庭并不了解,民警通过电话本找到了两位老人的家属。

据死者家属反映,早在1988年,计某就受雇于王某,在医院里照顾其老伴。后来,王某的儿子挽留计某继续照顾自己的父亲。这一留,就是十几年。计某出事前身体状况一直良好,也没有其他病史,所以计某的家人对计某的突然离世很是不解。

目前,被送往医院的王某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意识仍然不清,而计某的具体死亡原因还需尸检后才能确定。

“银色浪潮”席卷老龄化趋势加快

这起令人扼腕的悲剧将“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推进了大众视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逐渐不再活跃于社会,但是其急剧增长的数量是不容社会忽视的。

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截至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已跨入了空前时代,与老年家庭空巢化相伴而生的是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换句话说,人口老龄化会加速推进老年家庭空巢化,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至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

这股来势汹汹的“银色浪潮”的席卷,将会带来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人力成本增加、社保制度滞后等现实问题。在寻找解决之路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老龄化群体的生存现状。

服务资源匮乏床位供给不足

安徽省2010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伴随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比例逐步减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独居老人需要照料、老年服务业发展滞后、农村基本养老薄弱等矛盾日益突出,给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很大挑战。

“与空巢群体逐渐壮大不协调的是,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体现在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紧张。”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从发如是说。

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养老机构现有床位数不到老年人口的1.5%,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床位更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而我国养老床位总数约为320.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8张,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50至70张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明显不足。

导致床位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主导、引导和扶持发展老龄事业的作用发挥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优惠标准较低,激励作用不大,使得公办机构发展“缺氧”,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在融资、运营和保障上又面临“先天不足”。

养老床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医院老年病房却成为养老热门选择,甚至不少老年人没病也“赖”着床位不走。

据不少市民反映,合肥市某医院老年科有全程托付病房,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有专业的医疗团队给予悉心照顾。但是想住进这家医院治疗不太容易,要等上一年的时间。

据了解,该医院共有236张床位,收治需要长期提供专业护理、复健理疗或是临终患者。由于医院信誉度高、专业性强,早就人满为患。很多病已痊愈的老人不愿退病房,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医院方也无能为力,只能拒绝接收能够自理的老人。

“目前,合肥市场上养老机构由于资金困难导致规模较小,去年差不多有36家养老院,能提供百张床位的不多,供需比较紧张。同时,由于社会对护工有认知错误,觉得工作又脏又累,地位也不高,所以护工相对紧缺,专业护工就更少了。”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城谢姓院长告诉记者,这些相比较医疗设施完善的医院是有差距的。

部分家庭对养老院抱有偏见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少市民觉得养老院环境差、不正规,送老人住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所以更倾向于收费差不多的老年病房。

家庭关怀“空巢”老人缺精神慰藉

除了资源空巢外,老年人还普遍存在着孤独感。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学习或是成立家庭,独守“空巢”的中老年人无人照料,缺乏精神慰藉。

“子女们都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在外地,一个抱了孙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忙。我和老伴也不想让他们操心,想念的时候就给他们打电话。”今年已近七旬的合肥市民王阿姨说,两个孩子提议过送他们去住敬老院,但是生活还能自理就不太想去,只是希望他们能多回来看看。

为了鼓励儿女“常回家看看”,去年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对于不经常回家看望的子女,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对于将道德层面上的义务提升到法律层面,很多人对此持保留意见。争议最大的是对于“经常”的衡量;其次,很多人不能接受孝敬父母成为“硬性指标”,不少老人也表示照顾自己要出于儿女自愿,这样心里才能得到慰藉,仅靠法律强制,还是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精神空巢’容易引发心理和精神问题。”胡从发说,养老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老年人更为看重的是精神关怀,子女们还需经常陪陪老人。在外地工作或是成家的,有条件的子女可以接老人一起住,条件不允许的,可以经常和老人通电话,说说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