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心脏猝死达55万 过劳压力使猝死年轻化

猝死,一个听起来恐惧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猝死现象越来越频繁,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不少青壮年正值风华正茂,突然之间香销玉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猝死?猝死是否真的“猝不及防”?

“不明不白的突然死亡”危及中青年

“出事那天他给我打电话,说第二天晚上喝酒,谁知道就这样没了。”罗桂兴回忆工友李某的死,感到非常突然。5月11日晚,李某途经南宁市友爱明秀路口时突然倒地,警方赶到现场后,确认李某已死亡,法医在其身上没有发现外伤。

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做出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因此,李某属于猝死。

罗桂兴介绍说:“我觉得他的死跟工作劳累有关”。据介绍,李某今年35岁,身形瘦小,生前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天工作9个半小时,且李某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这些都可能构成猝死的原因。

近日,各地猝死事件频繁上演,南京某外企30岁职工,长期从事IT工作,脑力劳动强度大,一个月来连续加班,导致心肌梗塞突发致死。今年“五四”青年节,挪威游泳健将戴尔·奥恩因为心脏骤停猝死。两个多月来,国际体坛先后有六名优秀运动员因为各种原因而猝死。

“以前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的几率高,但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猝死的几率逐渐向年轻人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科住院医师郑晓峰说,从今年1月份以来,瑞康医院已接诊猝死案例五、六十件。

猝死的原因虽然“不明不白”,但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系统和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出血等。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了解到,从今年1月1日至5月15日,全自治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达1973人,死于脑血管病的有2849人。在这些名单中,有不少“英年早逝”的中青年。

人们不禁要问,猝死之前有没有征兆?猝死到底是哪些器官出了问题,有什么办法能预防和避免猝死的发生?

压力、不良生活方式是猝死的“元凶”

“很少有年轻人突然死亡。有些人发病是因为有家族史,如布鲁哥达的综合征,一个恶性的心率失常就可能造成猝死。然而这样的几率很少,你说他生活习惯好,心情也不错,怎么会猝死?”郑晓峰认为,猝死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有基础疾病,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正确造成的。

“年轻人猝死一般是因为生活方式不洁,喜欢烟酒、暴饮暴食、熬夜,生活压力大,工作方式比较紧张。”郑晓峰说。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卫生科教授孙华认为,当今社会处于高压力、快节奏的环境中,一些青年人缓解压力的方式较为单一,通过酗酒或烟草的滥用,寻求情绪上的平静或是愉悦感。而烟草和酒精的滥用对身体造成的影响较大,如导致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加上过度劳累,间接增加了猝死的可能。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问题倒退过去调查,会发现患者在心血管病出现之前,已经开始独立的出现了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患病的比例要高。”孙华认为,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猝死虽然来得悄无声息,但是回过头思考,熬夜、加班、酗酒、暴饮暴食、抑郁……那些不经意的行为是否正一步步酝酿着悲剧?一瞬间结束的生命,与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关。

中青年猝死并非“猝不及防”劳逸结合别再透支生命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年轻的外企白领因长时间加班、应酬,导致猝死,不少人呼吁“身体是自己的,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不要再透支生命”。

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对全国3万余名职场人的调查显示,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平均每天睡眠7.33小时,每周休闲时间为20.5小时。大部分职场人每周锻炼身体的时间甚至不到一小时。

为了减轻压力以及避免焦虑抑郁的出现,孙华建议,首先不要把个人的成功与否捆绑在金钱、权利、地位上,应该寻找更多自我满足的地方。其次,注意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压力来临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把它抵消。此外,改善身体健康,戒烟、戒酒,低脂饮食,加强锻炼,充足睡眠,可以减少发生猝死的可能性。

北京心律失常联盟主席杨新春表示,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公众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水平亟待提高。“加强预防和宣传,让大家知道从哪方面做可能会减少问题的产生。”(记者卢羡婷、张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