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博士,国际高级注册营养师,从事营养个体化定量技术及应用研究多年
前不久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由多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以丹麦研究所发表的这项研究显示,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茁胡萝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死亡率增加16%,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能延年益寿。最近一段时间各种有关维生素会增加人死亡率的报道不断见诸于报端,一时间人心惶惶。
一、营养素需要量
人体的营养需求是为了满足生命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人体需要40多种营养素以保持人体处于适宜的健康状况、能量水平、以及最佳的免疫能力。个体究竟需要多少维生素、矿物质才能满足其日常需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个体营养素的需要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其它营养素的摄入、营养素的生化作用以及个体营养素的吸收率等。个体营养素的需求量存在很大差异,实验发现15个人中对于维生素B1的需求量就差了四倍,不同个体钙的需求量的差异则多达200倍 。即使在个体特征很一致的人群内,由于个体生理的差异,需要量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找到一个能满足所有人的膳食推荐量。也即,一种能让某个体保持健康的膳食,若另一个体也同样采用,可能会带来危及健康的代谢问题。
个体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使机体维持“适宜营养状况”,即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有些营养素的吸收率很高,膳食中供给的该营养素量与机体吸收的量相当接近,因而没有必要区别膳食的供给量和机体的吸收量,可以用摄入量代表吸收量 。“良好的健康状态”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因而机体维持健康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也可以有不同水平。
为了指导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欧美等国家提出了“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新概念,并制定出新的DRIs。DRIs中的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对于多数营养素,摄入量超过RNI几倍都不会出现中毒症状,但对大多数营养素来说也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实际上任何一种营养素都有一个从严重缺乏到充足供应量再到过量甚至中毒的一个连续过程。 经典数学模型中对于营养素摄入量的解释很清楚,即营养素RNI要么满足,要么不满足(布尔逻辑),在满足于不满足之间没有别的层次上的评估。经典数学模型对模糊事物进行了过滤,将中间的过渡事物割断,划分成绝对的“是”与“非”,抛弃了事物中间过渡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信息损失。严重的时候,绝对的划分和不适当的假设还会将原始信息破坏,使得人们由于无谓的精细而造成更多的无知。 实际上营养不均衡所造成的后果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对于一般健康人群不容易被察觉。但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肥胖者、严重疾病患者,如果仍旧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营养分析必然会带来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定量分析,并将膳食状况和临床、生化及体格测量资料结合起来对一个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图1 维持其它营养素不变时健康程度随某种营养素摄入的变化曲线
上图表示在保证其它膳食营养素维持在一个适宜水平时,人体健康状况随某种必需营养素摄入量改变而变化的情况。该营养素在低摄入量时存在一个危险区域、缺乏症区域、安全区域以及一个最适宜摄入量范围。多数营养素在最适宜摄入量范围内变化时,不会使其健康受到影响。因此最适宜摄入量不会是一个单独数值,而应是一个适宜的取值范围。不同个体的营养素摄入模糊集合描述是不一样的。
二、营养曲线的提出
在2003年王萍博士将模糊数学引入个体营养摄入评价分析,提出了营养曲线的概念,绘出了适合于中国居民的三大能量物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膳食纤维、胆固醇等主要营养素的营养曲线图,以图形的方式直观显示每种营养成分的“危险”、“安全”和“最佳摄入”范围以及对应个体的实际摄入量所处的范围和位置,使个体营养定量分析的实际需求、实际摄入以及营养素缺余状况直观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