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杨柳雪镇孟东村2岁女童早早患了一种怪病,肚子肿胀无法排便。去过省内外多家医院求医,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甚至到现在还没有确诊。虽经过两次手术,但病情仍未好转,每天需要灌肠,靠造瘘袋排便。
24日上午,记者来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一部的儿外科,见到了2岁的小早早,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正在输液,两只眼睛在不停的眨着,偶尔会哭喊几声,肚子胀的很大,右边肚子上安放了一个造瘘袋(用于排便的工具)。早早母亲张玲玲告诉记者,在孩子7、8月大的时候,开始便秘,4天左右排便一次。2013年正月时,孩子已不能正常排便,从此张玲玲一家开始了漫漫的求医路。
张玲玲一家带着孩子先是来到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准备治疗,医生建议去济南齐鲁医院。做完检查后,初步诊断孩子患的是巨结肠,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因床位紧张并没有住下。张玲玲一家带着孩子又去了山大二院,检查后医院出具了两套方案,靠药物保守治疗或直接做手术。张玲玲他们选择了保守治疗,靠吃药灌肠。但回家一个礼拜后,孩子无法排便,他们又回到了山大二院,准备做手术。手术前给孩子做了肠道细胞切片检查,发现孩子的肠道细胞发育异常,不可能把大肠全部切除,所以医院征求家人意见后,做了造瘘手术,靠瘘口排便,不经过大肠。
第一次手术后,张玲玲本以为孩子会慢慢好起来,但回家没几天孩子又无法排便,她们只得需找医院。经过多方联系,张玲玲一家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这次给孩子的检查结果并未确诊,怀疑是“巨结肠类源病”。在北京儿童医院又为孩子做了肠黏连松解手术,便于肠道流动畅通。
孩子每次经过手术后,一段时间内能喝300ml左右的奶,但这样的食量无法满足2岁孩子的生长需要,每天都需输营养液来维持生命。
早早母亲张玲玲说,孩子出生以后她就一直没有上班,每天和婆婆照顾孩子。为了给孩子治病,她们一家卖掉了自己的住房,现在医药费已花费20多万元。
据孩子的母亲介绍,现在孩子的病情又出现了反复,现在瘘口也不通畅,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帮忙联系了武汉的同济医院,已预订了今天下午5点的火车。会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如何给孩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