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饮品无燕窝“天经地义”假冒燕窝蜂蜜堆满地

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和《焦点访谈》节目同时聚焦中国食品造假事件:《每周质量报道》曝光了黑龙江海林市某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用禁用的化学品加工蕨菜和蘑菇的黑心事实;《焦点访谈》则拍摄到了浙江省慈溪市加工的售价1元的名贵“燕窝”畅售各地,但这种傻子都能看出的假燕窝生产企业,却取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合法手续!两个相似的事件,带给观众的冲击是巨大的,让人们不禁再一次对中国的食品卫生现状产生疑问:这种黑心事件为什么会屡禁不止?

造假食品祸从口入

《焦点访谈》记者接到群众有关假燕窝的举报后,开始到慈溪的燕窝加工企业暗访。在慈溪有很多加工燕窝和蜂蜜的小企业。一进入这些企业,记者就看到垃圾遍地,工人们正在涮洗回收的废旧瓶子,用来装燕窝和蜂蜜。凭直觉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地方不可能生产出补品燕窝。在与老板和工人几次接触后,终于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原来,他们装进瓶子里的燕窝补品中根本就没有燕窝,而是用粉碎的银耳和色素勾兑的;蜂蜜则是用糖精水和甜蜜素冲的,里面惟独没有蜂蜜!一位老板还透露,在他们那里,没有一家像他们这样的企业生产的燕窝和蜂蜜中,加了燕窝和蜂蜜的!

与浙江的假燕窝、蜂蜜相比,海林市某些企业生产的保鲜山野菜更是上演了一手“变脸”大戏。《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夏倪说,当他们接到举报赶到海林时,随便在市场上买了几袋鲜蕨菜,回到宾馆打开一闻,有明显的化工原料味。很明显,这种山野菜有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在当地展开调查,起初当地的老板和工人非常警觉,他们在海林呆了一个月时间,才彻底撬开了一些老板的口。看似鲜亮的蕨菜,竟然是由已经几近枯干的蕨菜,用化工原料硫酸铜和生产电池用的氯化锌定色而成,而装在袋中的保鲜剂,则是国家严禁在保鲜食品中使用的苯钾酸钠、山梨酸钾和果绿!而他们生产的滑子蘑,是用国家禁用的焦亚和乙二胺两种添加剂煮亮的,再用对人体有严重伤害的雕白块固色的!吃了这样的山野菜,不但品尝不到野味,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燕窝饮品无燕窝“天经地义”

《焦点访谈》记者在浙江康越食品厂采访时,那的老板揭开了燕窝生产的秘密。“这里随便哪一家生产的燕窝中都没有燕窝,你加钱愿意加燕窝也不行!”记者姚宇军说,浙江那些假燕窝生产企业的老板造假已经到了“燕窝饮品中不加燕窝在这里是天经地义的,要是加了则成了新鲜事”的地步,因为他们说,燕窝本身比黄金还要贵,用银耳代替就可以省了很多钱。他们的造假行为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而《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夏倪采访中听到的一席话,更让他吃惊不已。当夏倪指着一袋滑子蘑上的配方问一名工人:“这个的配料是山菜、柠檬酸还有盐水吗?”那名工人不屑一顾地笑了一下说:“你看食品哪家配方是真的?那不都是瞎忽悠呗!”而当夏倪对一位老板说:“我觉得看完山野菜和食用菌加工后问题挺大?”时,那位老板竟然极其“诚实”地说:“挺大,相当严重,问题挺大。问题相当严重,严重超标啊!”中国的造假者已经明知故犯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有关执法监督部门的嘲讽。

当地领导也用假货送礼

《焦点访谈》记者对浙江慈溪假燕窝、假蜂蜜大规模生产现象感慨颇多。他说,正常的燕窝最便宜的也要几十元一瓶,好一点的要几百元、上千元一瓶,但浙江市场上的燕窝补品,批发价格才1块多,一看就是假货,竟然堂堂正正地走上了集市而无人追查!不仅如此,在这些黑心企业,他们还看到了当地有关部门为他们发放的各种合法生产手续!而当央视记者向慈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反映情况时,他们竟然说“你说这个厂在生产伪劣产品,好,我们会去查他们”,并用“这个不光是我们慈溪有,其他地方也有,都一样的”来推脱责任。在当地采访的记者说,“打假”本来是技术监督部门职能范围内的事,记者都发现了,他们却发现不了?不过,他们也说出了一个让国人心痛的现实:这种造假行为还是广泛存在的!

记者夏倪在海林一些工厂采访时,发现装雕白块的黄筒在厂子里随处丢,工人们也说,用雕白块被发现了会被判刑,但他们把这些东西扔到大面上却无人问津。这说明当地的有关部门在执法和监管方面非常不力。而有的造假企业还有当地技监部门发放的合格化验单!不管是他们被蒙骗还是他们疏忽,都说明他们在执行监督权上的失误。夏倪说,海林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造假行为也非常气愤,因为他们也曾拿这里生产的山野菜送给亲朋好友!因此,他们非常积极地配合省工商局,对那些违规企业进行了严厉地查处。

正如《焦点访谈》中提到的:这种掺杂使假的生产经营行为不仅这里的工厂老板们习以为常,甚至有的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也是见怪不怪。中国的食品厂明目张胆地大肆造假并屡禁不止,这就是根源之所在。

造假食品越曝越多

无论是《焦点访谈》记者还是《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说起他们的暗访经历都感慨不已。他们都说,他们经常接到观众的留言,说他们天天曝光食品造假事件,但怎么越曝越多,不见少啊!实际上,他们这些暗访记者也很无奈,因为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太久了,非一日之功可以根治。

《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夏倪说:“虽然食品造假还大量存在,但我们曝光了这么多食品造假事件后,确实引起了国家对食品卫生的重视。有可靠的消息称,国家在2006年将实行食品准入制度,不合标准的企业将无法进入食品生产行业。如果国家真的能严格按照准入标准执行,也许有一天我们这些暗访记者就要失业了,但我们希望失业,那时,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正常的采访了。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国家的食品生产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