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实际上是来源于自然周期的一个卵泡,其后随着促排卵药物的临床应用,开始了促排卵治疗周期,但是也常伴随着提前排卵和过早黄素化的困惑。在19世纪80年代,垂体降调节和控制性超促排卵技术应运而生并有效的防止了提前排卵和卵泡过早黄素化。
但是,近些年来,高龄不孕女性患者比例逐渐升高,高龄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呈下降趋势,即便使用大剂量的促排卵药物,也仅能获得少数的卵泡发育,还有可能损害卵子的质量。区别于自然周期的“听天由命”和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的“人定胜天”,“中庸之道”的微刺激方案再次回归并占据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的一席之地。
微刺激促排卵和大促的区别
区别之一:剂量不同
两种方案使用的促排卵针剂的剂量不同。微促使用的激素量显著小于大促,以果那芬为例,大促每天可能打300甚至是450单位的果那芬,但是微促平均每次注射不超过150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