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几个误区,专业康复治疗师帮您解惑

来源:复禾健康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残率和脑中风的病情本身、中风后康复紧密相关,而中风后康复状况如同一根指挥棒直接左右致残率的数值变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接受康复治疗的脑中风患者仅为11.5%,而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认知缺陷约为35%(1)。因此,选择科学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来自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长——桑贤明女士,特别为大家梳理了,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中风患者元气大伤,先卧床修养一段时间才能接受康复

现代康复提倡早期康复理念,临床上发病一周内,有些患者在监护下甚至在ICU就已启动康复治疗方案,一般在生命体征比较平稳的情况下,转院到正规的康复中心开始系统康复。早期康复带来的结果是,越快进入康复期,恢复得越好。

在霁达康复支持的康复医学科就有这样的早期康复患者。他在重症病房被限制活动,极度依赖他人。从ICU转到康复医学科时,已是发病后第三周。当时的临床团队根据功能评估,立即拔除胃管和尿管,让他能独立进食和如厕;在设备监护下,帮助他克服体位性低血压,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仰卧位坐起,坐位到站起,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及早的康复也减少了卧床风险,如压疮,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

误区二:日常生活能力全靠别人完成

一些患者罹患卒中之后,家属认为患者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要卧床休息,以静养为主,于是更衣、刷牙、洗脸、进食、取物等都由别人完成。在德国康复模式中,即便是最为优化的康复方案,也只占治疗重要性的50%,另外50%需要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保持主动性,持续性,激励状态。我们的医疗团队在改变观念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心理疏导,定期宣教,情感支持,引导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不少患者从开始的被动,到后来变得越来越主动。

误区三:不打好基础,急于求成

有些家属和患者很注重步行能力,认为恢复行走,是卒中后恢复的最重要环节,所以往往着急着恢复行走能力。部分处于早期的患者,在其肌力低下,不能够站立的时候,就被一边一个家属架着开始走路,并且很开心看到这样的状态。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患者或家属自行地练习,造成的步态异常模式,这种异常非常难纠正。

图注:在治疗师指导下,患者利用下肢康复机器(Lokomat)进行步态训练

误区四:早锻炼早恢复,过度练习

为早点恢复,在康复过程中经常有患者急于求成,过度的练习,没有在指导下遵循运动练习的原理进行合理的训练。过量的练习,往往容易造成了一些损伤。例如过多的走路造成了足底的筋膜炎、膝关节疼痛,还有患者过多的练习手臂造成了张力升高,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冈上肌肌腱炎。

之前接触一位患者,在一段时间治疗之后,上肢出现了少量活动,非常开心,就想通过更多的肌力训练来增加上肢活动。他自行用弹力带每天做很多屈肘抗阻训练,结果却导致了肱二头肌张力升高,影响了治疗进程。好在治疗师及时发现了他加量运动的问题,耐心解释了原因,帮助他了解运动训练需要在正确指导下进行的道理。

误区五:排斥言语、认知、作业治疗,认为病好了自然就会了

有些患者在医生和治疗师的评估之后,发现其存在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这时建议进行相关的治疗。但有时候患者和家属认为言语训练就是跟着治疗师发声音、读单词,认读图片,太简单。又比如作业治疗是教患者怎样单手穿衣和系鞋带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所需功能,也被认为不需要教,等到病好了自然就能够完成了。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脑卒中之后的功能损伤是长期存在的,需要很长时间进行训练才能恢复。

图注: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言语治疗

误区六:训练结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巩固

有些患者遵从治疗师的要求练习坐、站和转移(从床到椅子或轮椅或坐便器等),已经可以完成一些日常的活动(擦桌子、洗碗),医生和治疗师对其恢复效果也很满意,认为可以回归家庭了。但是部分患者回到日常生活中后,就开始懈怠,不再进行基础练习,不将已学得的功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还依赖别人的帮忙,导致已经学会的功能慢慢减弱,达不到效果治疗。

作者:桑贤明

由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治疗师长

毕业于南通大学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曾任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康复治疗部物理神经组组长,长期从事神经康复工作,在卒中后并发症预防、干预及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伤病后运动功能障碍,结合运动训练矫正异常步态及姿势等。桑贤明曾先后赴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德国Dr.BeckerClinic学习及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