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渐冷,中老年人少吃白菜芹菜,多吃4种“温性”食物,身体棒
最近降温来得有点猛,路上穿羽绒服和穿短袖的又开始了"四季同框"的魔幻场景。中老年人这时候最怕着凉,可别学年轻人硬扛,吃对食物才是正经事。白菜芹菜虽然营养好,但天生带着"凉飕飕"的属性,天冷时吃多了容易让身子发虚。想要暖烘烘过春天,这四种自带"小火炉"的食材该登场了。
一、生姜是隐藏的发热高手】
切姜丝时辣眼睛的体验已经暴露了它的实力,姜辣素就像给身体装了微型暖气片。早上用两片姜煮水喝,整个人从喉咙暖到胃里,比裹三层秋裤还实在。怕姜味冲可以试试红糖姜撞奶,甜品的外表藏着发热的内核,手脚冰凉的可以偷着乐了。
二、肉桂不止是咖啡伴侣】
咖啡上那层肉桂粉可不是摆设,这玩意在中医眼里就是"天然暖宝宝"。炖肉时加根肉桂棒,香气能把整个厨房烘热乎。更绝的是把肉桂粉撒在烤苹果上,焦糖色的香甜里带着微微发热感,既解馋又暖身,可比啃冰苹果聪明多了。
三、芋头堪称地下小暖炉】
剥开芋头时黏糊糊的汁液其实在偷偷释放温暖属性,淀粉转化热量的速度比土豆还积极。推荐用芋头泥替代部分面粉做烙饼,绵密口感里带着温柔的暖意。牙齿不好的老人家试试芋头牛奶羹,用舌尖轻轻一压就化开满口暖流。
四、红枣属于甜系发热源】
别看红枣长得像零食,它的含铁量可是给血液循环开了外挂。煮粥时抓把去核红枣,米粒都能染上甜甜的暖黄色。加班族可以揣兜里几颗当暖手宝,嚼着吃比暖宝宝安全多了——至少不会烫伤肚皮。
这些食物升温效果好,但也要注意尺度:
1.每天生姜不超过5片,否则可能刺激胃黏膜
2.阴虚火旺的人要减少肉桂用量,避免加重燥热
3.芋头淀粉含量高,血糖偏高者要控制在一拳大小
4.红枣每日10颗左右刚好,过量可能影响消化
倒春寒最怕硬撑,与其裹成粽子发抖,不如让食物从内部升腾热气。下次买菜时,记得把购物袋里水灵灵的白菜芹菜换成这些暖fūfū的食材,吃得暖和才是真本事。"春捂秋冻"的老话里,藏着用食物调节体温的大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