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炎属于一种深层巩膜炎症,多半以上的病人都伴有全身性疾病,号发生于20~60岁女性较为多见,依据发病部位可以分为前部巩膜炎及后部巩膜炎,双眼可先后或同时发生。
巩膜是眼球壁的外一层,由致密的胶原和弹力纤维构成,质地坚硬呈磁白色,主要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其表面由球结膜和筋膜覆盖不与外界接触,深层几无血管。因此巩膜病变较少,据统计巩膜炎发病率仅占眼病患者总数的0.5%左右。由于巩膜的基本成分的胶原性质,决定了其病理过程缓慢及所致的胶原紊乱难于修复。眼球是胶原的“窗口”,因此巩膜炎常是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的眼部表现。
为什么会引发巩膜炎?
据介绍,巩膜炎的发病率并不是太高,结膜发炎多是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或者在花粉等过敏源,甚至烟雾、灰尘、污染的大气环境等都可诱发起病,而巩膜炎却不然。它主要是由免疫机制混乱引起,过度疲劳、感冒、内分泌紊乱、饮酒过度等均可能成为发病诱因。本身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同时伴随巩膜炎。用治疗结膜炎的抗菌类和激素类眼药水治疗巩膜炎,往往是无效的。
巩膜炎有哪些并发症?
硬化性角膜炎
硬化性角膜炎患者多为女性,年龄较大,常双眼受累,反复发作,致使全角膜被波及且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或青光眼,导致严重后果。
病变特点为围绕角膜缘部的巩膜组织发生水肿及浸润性变化,并形成稠密的血管新生现象,由角膜缘部浸入角膜深层组织,引起角膜混浊,此混浊常发生于角膜缘部。但也可发生于角膜中央的表面或实质中层,而与巩膜病变部位无联系。
角膜混浊开始呈灰白色或灰黄色,以后变为白色,典型的呈舌状或三角形,尖端向角膜中央。并常见在角膜基质板层内残留线状混浊,外观如陶瓷状,这种混浊一旦出现便永不消失。严重混浊可以逐渐发展成环状,仅角膜中央留有透明区,甚至后此中央透明区亦消失,完全混浊,形成所谓“硬化性角膜”。
角膜溶解或称角质层分离
本病特点为,在有严重的坏死性巩膜炎或穿孔性巩膜软化时,原来透明的角膜表层,发生角质层分离,溶解脱落,有时脱落范围过数毫米。重症者,后弹力层膨出菲薄,可一触即破。在病变的巩膜亦可发生组织溶解脱落。对于这种溶解,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阻止其发展,说明抑制胶原活性对疾病亦有抑制作用。
巩膜缺损
如果坏死性巩膜炎合并有炎症,则上巩膜血管消失,其下的巩膜组织变为无灌注区,终变为坏死组织。穿孔性巩膜软化的病例,可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发生组织坏死。坏死一旦发生则巩膜即变为菲薄透明,时或发生穿孔。
葡萄膜炎
对前及后部葡萄膜炎患者,均应高度警惕是否并存有巩膜炎,反之亦然。后巩膜炎如并发葡萄膜炎则症状凶猛,且时常合并视网膜脱离。亦有人报告前房及玻璃体内有炎症细胞。
青光眼
巩膜炎的各阶段,均可发生眼压上升,因此容易出现青光眼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