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要做哪些检查
前列腺炎是可以分为急性前列腺炎还有慢些前列腺炎两种,一般急性前列腺炎没有及时治疗好就会转变成为慢些前列腺炎,会更加的难以,病程也容易反复,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的症状,甚至出现性功能障碍,那么前列腺炎要做哪些检查呢?
前列腺炎的个检查是直肠指诊,患者的前列腺会呈现饱满、增大、质地柔软、还有轻度的压痛,如果是患病时间比较长的,前列腺还会变小、变硬、质地也变得不均匀,还会有小硬结。
第二个检查是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会在显微镜高倍视野中超过十个,卵磷脂小体会减少,就可以诊断为前列腺炎,如果同时还作细菌培养,就可以对慢性前列腺炎做出明确诊断还有分类,如果前列腺炎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则可以诊断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而阳性则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第三个检查是B超检查,会显示前列腺组织的结构界限不清楚、紊乱,则为前列腺炎。
第四个检查是尿动力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尿流率下降,还有膀胱颈,尿道外括肌不完全松弛,大的尿道关闭压也异常的增高。
第五个检查是细菌学检查,常用两杯法或者是四杯法,这种方法适合在抗生素治疗之前进行,是要收集尿液,要嘱咐患者多饮水,包皮过长的患者则要将包皮上翻,然后再清洗阴茎头、尿道口后,开始收集十毫升的尿液,然后继续排尿两百毫升后收集十毫升的中段尿,然后停止排尿,做前列腺按摩并且收集前列腺液,后再次收集十毫升的尿液,将这些标本分别做镜检和培养,通过以上标本的细菌菌落数量的比较,就可以鉴别是否有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要做的检查就是这些,所以有前列腺炎的人要尽早去医院进行,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在治疗的过程中男性要好好的休息,不要进行性生活,也别过于劳累,多喝水,多排尿,避免久坐,可以进行热水坐浴,还有前列腺炎按摩来缓解症状。
谨慎对待前列腺炎的症状表现
前列腺炎分为急性期,以及慢性期两种,在症状的表现形式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区别是在于急性期前列腺炎发病急,并且伴有高热等症,但慢性期没有,只是症状没有急性期明显,但却是长期存在,下面就前列腺炎的症状方面进行介绍:
前列腺炎的症状表现主要有:
1、神经衰弱症状:头晕、乏力、多梦、失眠、疲乏无力等前列腺炎的症状表现。
2、局部症状:后尿道、会阴和肛门处坠胀不适感,下蹲、大便及长时间坐在椅凳上胀痛加重。
3、放射性疼痛:慢性前列腺炎的疼痛并不止局限在尿道和会阴,还会向其附近放射,以下腰痛为多见。另外,阴茎、精索、睾丸阴囊、小腹、腹股沟区(大腿根部)、大腿、直肠等处均可受累。需要指出的是,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腰痛在下腰部,与骨科原因的腰痛如肌筋膜炎、腰肌劳损等虽易混淆,但后者多在系皮带处附近,较前列腺炎引起的腰痛位置偏高,可以鉴别。
4、排尿不适:首先出现前列腺炎患者排尿就会出现显著不适,具体可出现膀胱刺激症,如尿频、排尿时尿道灼热、疼痛并放射到阴茎头部。清晨尿道口可有粘液等分泌物,还可出现排尿困难的感觉。
5、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可引起性欲减退和射精痛,射精过早症,并影响精液质量,在排尿后或大便时还可以出现尿道口流白,合并精囊炎时可出现血精。
针对前列腺炎需要有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病因,症状,还是在治疗上都是如此,前列腺炎难以,但若是能及早的发现病情,并且及时予以治疗的情况下,那么治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
急性前列腺炎的症状
急性前列腺炎的五大症状包括以下五点。,是全身症状。表现为突发出现的全身乏力,寒战,高热等。第二,是局部的症状。会阴部的胀痛不适或者肛周的胀痛不适。第三,是以尿路症状为主。比较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有些严重的病人可能还会出现尿潴留。第四,是指肠的症状。表现为排便的时候疼痛或者引起病人有排便感,排便的时候尿道口滴白。第五,是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病人出现性欲减弱,性功能比较差,甚至导致病人出现阳痿,早泄。针对急性前列腺炎及时的进行治疗,效果还是比较良好的。
前列腺增大并钙化灶严重吗
如果病人在前列腺增生伴钙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下尿路的症状,也就是前列腺增生所常表现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次数增多等等,是需要进行治疗的。前列腺增生伴有钙化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疾病,实际上,前列腺增生伴有钙化,是超声的检查的结果,一般认为,如果病人只是前列腺增生伴有钙化,而没有泌尿系统相关的症状,一般来讲是不需要治疗的。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前列腺钙化和肿瘤是没有关系的,很多前列腺钙化是由于前列腺炎的修复或者是退行性改变所造成的,一般不致命。
前列腺炎引起神经衰弱
前列腺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前列腺炎,如果病史时间比较长,或者是久治不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有神经衰弱的情况,这个反过来又会影响前列腺炎的治疗,甚至有可能会加重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有这些临床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治疗。一旦确诊为前列腺炎,那么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来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缓解患者的神经衰弱的临床症状。可以到医院去做一个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前列腺液培养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彩超检查等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