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疾病的判断习惯性地依赖“疼不疼”。在他们看来,哪儿不疼就说明哪儿没事,哪怕身体偶有不适,只要没发展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就可以继续忽略。但在股骨头坏死的演变过程中,“不疼”并不代表“没病”,也并不意味着病情轻微。恰恰相反,它可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一种深层、隐蔽、不可逆的改变。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阶段,往往就是以“沉默”作为伪装。由于坏死起初局限在股骨头内部较小范围内,周围神经并未受到明显刺激,所以有些患者在早期一段时间里几乎察觉不到疼痛。这种状态会让人误以为只是劳累或姿势不当导致的髋部不适,从而忽略了潜在的骨组织病变。
更有甚者,即便在某些轻微症状出现时,比如走路容易疲劳、偶尔髋部发紧,患者也可能并不会将其与股骨头坏死联系起来。正是在这种“似有似无”的状态中,病情逐步蔓延,股骨头的结构开始受到持续破坏。当症状真正变得明显,比如髋部疼痛放射至大腿、膝盖,或者走路变得困难时,病变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其实,疼痛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强弱不一定与严重程度成正比。在股骨头坏死中,有些人直到骨组织塌陷,髋关节功能受限,才感到明显不适。而这个时候,错过了早期保守治疗的窗口,保髋难度大大增加,甚至只能依赖人工关节来恢复行走能力。
还有一类患者,在出现间歇性疼痛后,自行休息一段时间发现症状缓解,就误以为“自愈了”。但事实上,那只是炎症暂时缓和,坏死的过程并未停止,只是以更隐蔽的方式继续破坏骨组织结构。一旦承重或运动量加大,症状可能迅速反弹,甚至直接进入关节塌陷阶段。
因此,“不疼”不等于“安全”。身体内部的变化不总是靠疼痛来表达,有时更需要我们主动去了解和警惕。股骨头坏死正是这样一种“沉默型”的疾病,早期可能没有剧烈反应,但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严重且难以逆转的。
郑州京科保髋医院提醒大家,尤其是髋部长期感觉僵硬、发紧、活动不如从前的人群,哪怕没有剧烈疼痛,也应定期进行影像检查。及时发现微小病变,才能在真正“疼”起来之前,为髋关节争取到一条保守治疗的生路。别等到不能行走时,才开始后悔那些曾经轻视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