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的“隐形杀手”:肠道息肉
肠道是我们身体内一块至关重要的“消化工厂”,每天默默地处理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然而,正如一颗未经察觉的定时炸弹,肠道内部也潜藏着息肉这一健康隐患。肠道息肉,初期或许毫无征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悄然发展为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与癌症挂钩。
肠息肉的症状和肠息肉的大小及数量密切相关,当肠息肉很少或者较小的时候,如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息肉,这种情况下患者一般不会有特殊症状,因为息肉局部血运不是特别丰富时,大便在移动过程中对息肉本身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是,如果当息肉比较多、较大,或息肉本身受外界的刺激以后引起出血时,可能会有一些症状:
1.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这是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产生黏液便、血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排便不尽感等,这些不规律排便情况可能是息肉信号,如果长期出现类似变化,就需引起重视。
2.便血:便血也是肠道息肉的一个典型表现,当肠道息肉在肠道经过大便摩擦可产生出血,肉眼可见暗红色血性液体,也可以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大便隐血阳性。
3.腹痛:当肠蠕动突然加快,血液或肠炎性东西在肠内通过以后都可以使肠蠕动加快,可能会出现痉挛性腹痛,腹痛感有一阵非常强烈,可能过一阵就会缓解。
4.息肉脱出:位于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鲜红色,圆形或樱桃状,便后可自行回复;而无蒂息肉需经肛指和肛门镜检查才能发现。
什么样的息肉容易癌变?
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又称为腺瘤,与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非肿瘤性息肉则与癌的发生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腺瘤性息肉是大肠上的皮异型增生,这种增生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会让细胞死亡、紊乱,时间长了就可能会发生癌变。
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样息肉、绒毛状腺瘤样息肉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样息肉,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样息肉的癌变发生率高,可高达50%,管状腺瘤样息肉的癌变率约在25%左右;而管状绒毛状腺瘤样息肉癌变率大约在30%左右。
除以上腺瘤之外,如果患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型息肉病10年或以上,并且不做任何干预治疗的话,那么癌变率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所以,如果有家族性肠道息肉病史,一定要提高注意,即便没有症状也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