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部肿瘤的治疗领域,手术切除并非唯一选择。咸阳肿瘤医院临床团队基于中西医结合理念提出,治疗决策应建立在肿瘤分期、患者体质及生活质量需求的综合评估之上。对于部分患者而言,通过调整机体内环境、抑制肿瘤活性的非手术方案,同样可实现病灶控制。
一、非手术治疗的适用场景早期胃部肿瘤(Tis/T1期)若病灶局限且无淋巴结转移,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作为替代方案。这类治疗通过内镜技术完整移除病变组织,创伤较小且能保留胃功能。此外,对于晚期患者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以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的综合疗法逐渐受到重视。例如中药复方可调节免疫微环境,联合放化疗或靶向药物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进展速度。
二、手术治疗的医学指征手术切除仍是进展期胃癌(T2期及以上)的主要治疗手段,其实施需满足以下条件:
肿瘤生物学特性:病灶未侵犯周围重要器官(如胰腺、脾脏),无远处转移(M0)。
解剖学可行性:肿瘤位于胃体中下部且未累及贲门或幽门,可通过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实现R0切除。
患者耐受能力:心、肺、肝肾功能储备良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预计术后生活质量可维持基本需求。
三、治疗策略的动态调整临床实践中,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正。例如部分初诊时不可切除的肿瘤,经新辅助化疗后可能转化为可手术状态。而对于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评估是否适合姑息性手术或转为支持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完成。咸阳肿瘤医院提出的"三阶段治疗"模式,即围术期中医调理改善体质、术后巩固治疗预防复发、晚期阶段提高生存质量,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核心理念。
结语
胃部肿瘤的治疗决策需超越单一技术层面的优劣比较,在医学证据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无论是选择手术切除还是非手术方案,目标都是在控制疾病进程的同时,一定程度维护患者的生理功能与社会角色。这种治疗理念的转变,正是现代肿瘤学从"疾病消灭"向"疾病管理"演进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