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存获益,整体不良反应较化疗少,但是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出现多种副反应,目前研究的可能的机制有:
1、体内免疫细胞过度活跃;
2、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增多,
3、自身免疫抗体增多。
免疫治疗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副反应:常见免疫相关副反应可发生在:皮肤、胃肠、肺、肝脏、肾脏、心脏、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免疫性肠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神经系统炎症死亡人数多,整体死亡风险0.6%左右。具体的表现如下:
(1)皮肤:包括皮疹、斑疹、白癜风,皮肤毒性通常发生在治疗的早期。
(2)胃肠:纳差发力,恶心呕吐级腹泻等,急性胰腺炎、胃炎、肠炎、胆管炎。
(3)肺: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热或胸痛,甚至快速恶化以致呼吸衰竭,但也有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有影像学异常。
(4)肝脏:主要表现为肝酶的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的升高,需要完善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5)肾脏:患者一般会出现少尿、四肢脚踝水肿、尿蛋白增加等症状,需要完善肌酐、尿蛋白定量、肾脏及泌尿系的超声检查等。
(6)心脏: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死亡率非常高,所以当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或感到乏力时需要引起警惕,要完善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彩超、磁共振等检查。
(7)肌肉骨骼及关节系统: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伴炎症改变及关节肿胀等症状。
(8)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出现肌肉无力、不自主抖动、行走不稳定、头痛、肢体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甚至昏迷。在排除脑转移与神经系统转移的情况下,医生要考虑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完善脑MRI、脑电图,必要时脑脊液检查。
(9)内分泌系统毒性: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垂体炎,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高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免疫治疗前检查:
免疫治疗整体不良反应较为轻,并且是可控的,多为II级以下副反应,且以乏力、皮疹、消化道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主,但是3~4级的不良反应维持在10%左右,大部分不良反应经专科医生的处理都是可以及时纠正的,很少出现致命性不良反应,早期识别高危病人比处理不良反应更重要,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