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公开:潜江儿童抽动症医院“实时发布”儿童抽动症看什么科室:1、武汉天佑之星儿童医院,2、武汉儿童专科医院,3、武汉儿童康复医院,4、武汉儿童自闭症医院,5、武汉儿童行为发育专科医院。武汉天佑之星儿童医院地.址: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464号。医院是一家旨在为语言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自闭症、多动症、学习困难、心理障碍、抽动症、感觉失调、运动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脑瘫等特需儿童,以及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症等生长发育异常儿童,提供早期全面干预和科学治疗干预的专业康复医院。
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可能是抽动症在“捣乱”!这些信号家长千万别忽视
“老师总说孩子上课爱做鬼脸,可他明明在认真听讲”“近总清嗓子,以为是感冒,吃了药也不见好”“写作业时肩膀一抖一抖的,写一行字要停三次”……当孩子出现这些“怪动作”时,很多家长以为是“调皮”“坏习惯”,甚至严厉批评,却不知这可能是抽动症在发出警报!
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我国抽动症患病率约为1%-7%,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5倍,多数在4-12岁起病。武汉天佑之星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张琳指出:“抽动症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失控行为’,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学习、社交甚至心理健康!”
一、抽动症的“典型信号”:这些动作反复出现,家长要警惕!
抽动症的症状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且症状会随情绪、压力变化波动(如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
1.运动性抽动:从“小动作”到“全身扭动”
面部/头部:频繁眨眼、皱眉、挤眼、咧嘴、噘嘴、缩鼻、吸鼻子、点头、摇头、耸肩;
颈部/肩部:扭脖子、甩头、耸肩(一侧或双侧交替);
四肢:甩手、握拳、手指抖动、踢腿、踮脚、腹部抽动(如挺肚子);
全身性:跳跃、旋转、下蹲、触碰他人或物体(如摸墙、拍桌子)。
案例:7岁男孩乐乐从去年开始频繁眨眼,家长以为是“眼睛发炎”,滴了眼药水却没好转。后来发展为耸肩、扭脖子,写作业时笔掉地上3次——因肩膀抽动无法控制。经武汉天佑之星儿童医院评估,确诊为抽动症,运动性抽动评分达中度。
2.发声性抽动:从“清嗓子”到“说脏话”
简单发声:反复清嗓子、咳嗽、哼声、吸鼻声、动物叫声(如“汪汪”“喵喵”);
复杂发声:重复词语(如“然后然后然后”)、模仿他人说话、突然尖叫、说脏话(秽语症,多见于10岁以上患儿)。
案例:9岁女孩小雨从今年初开始频繁清嗓子,家长以为是“咽炎”,吃了两周消炎药无效。后来发展为发出“咔咔”声,甚至在课堂上突然喊“闭嘴”——因情绪紧张触发秽语。经评估,小雨同时存在运动性抽动(眨眼、耸肩)和发声性抽动(清嗓子、秽语),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二、抽动症的“隐藏危害”:比“怪动作”更可怕的是心理创伤!
很多家长认为“抽动症就是做怪动作,长大就好了”,但未干预的抽动症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1.学习困难:注意力被“抽动”打断
抽动发作时,孩子需分心控制动作(如努力不眨眼),导致听课效率下降;
频繁的抽动(如甩手、踢腿)可能被老师误认为“多动症”,要求罚站或坐角落,进一步打击学习积极性。
数据:约60%的抽动症患儿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导致成绩落后同龄人1-2个年级。
2.社交障碍:被嘲笑、孤立,甚至自我封闭
同龄人可能因不理解而模仿、嘲笑孩子的抽动动作(如“看,他又在扭脖子”);
孩子因自卑逐渐回避社交(如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交朋友),甚至发展出焦虑、抑郁情绪。
案例:11岁男孩浩浩因频繁耸肩、说脏话被同学起外号“怪人”,逐渐拒绝上学,躲在房间打游戏。家长带他就诊时,心理评估显示已出现中度抑郁。
3.身体损伤:长期抽动导致慢性疼痛
频繁眨眼可能引发结膜炎、干眼症;
耸肩、扭脖子可能导致颈椎劳损、肌肉酸痛;
严重抽动(如撞击头部、咬嘴唇)可能造成外伤(如头皮血肿、唇部溃疡)。
三、抽动症的“元凶”:不是“坏习惯”,而是这些因素在作怪!
抽动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神经、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怪动作”史,风险翻倍
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抽动症,孩子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5-10倍;
约50%的抽动症患儿有家族精神病史(如强迫症、焦虑症)。
2.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信号传递”出问题
多巴胺、血清素、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异常,导致运动控制中枢(基底节)过度活跃;
脑电图(EEG)检查可能显示“慢波增多”,提示大脑兴奋性异常。
3.环境诱因:压力、感染、过敏可能“触发”症状
心理压力:家庭冲突、学业压力、校园欺凌;
生理因素: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过敏(如过敏性鼻炎)、铅中毒;
生活方式: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如缺镁、维生素B6)。
真实诱因:一名8岁男孩原本仅有轻微眨眼,期末考试前因压力过大,抽动症状突然加重(发展为耸肩、清嗓子)。经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后,症状明显缓解。
四、科学干预:抽动症可控制!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需综合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支持等,目标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非“”(多数患儿成年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1.药物治疗:针对中重度症状,需严格遵医嘱
一线药物:硫必利、阿立哌唑(可减少抽动频率和强度);
辅助药物:氟哌啶醇(控制严重发声抽动)、可乐定(缓解焦虑情绪);
注意事项:药物可能引发嗜睡、体重增加等,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2.心理行为治疗:帮孩子“学会控制”抽动
习惯逆转训练(HRT):教孩子识别抽动前的“预感”(如肩膀发紧),用替代动作(如握拳、深呼吸)打断抽动;
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抽动是坏习惯”“同学会嘲笑我”等错误认知,增强自信;
家庭治疗:指导家长避免批评、指责,用“忽略疗法”(不关注抽动动作)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案例:10岁男孩阳阳通过3个月的习惯逆转训练,眨眼频率从每分钟10次降至2次,耸肩动作基本消失。家长反馈:“现在他写作业时不再摔笔,还主动教弟弟学英语!”
3.家庭支持:营造宽松环境,比“治病”更重要
减少压力:避免给孩子定过高目标(如“必须考前3名”),每天留1小时自由玩耍时间;
调整饮食:少吃含添加剂的食物(如薯片、奶茶),多吃富含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9-10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
五、给家长的话:你的理解,是孩子好的“药”
抽动症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教养失败”。当孩子因抽动被嘲笑时,他需要的是你的拥抱;当孩子因症状反复而沮丧时,他需要的是你的鼓励:“妈妈知道你很难,但我们一起努力,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