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痉挛性脑瘫的病因浅谈
小儿痉挛性脑瘫,指在患儿大脑未发育成熟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大脑的非进行性损伤、从而引发后期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等。目前,我国的脑瘫患者达600万例,并且每年新增脑瘫患者数量达到3~4万例;大约70%的脑瘫患儿属痉挛性脑瘫,按比例计算可达400余万例。小儿痉挛性脑瘫可由产前、产时和产后各种原因引起。大多数脑瘫原因发生于产中。产前:1、脑部先天性缺陷,常由于母亲在妊娠早期、怀孕头3个月时患风疹或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2、胎儿产前期缺氧,主要源于胎盘破裂、胎盘梗死、母亲的肺炎或心脏疾病。3由母亲方面的不良因素而引发,如母亲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饮酒和服用药物等同样是引起脑瘫的产前原因。产时:产时常见的原因为早产。若诞生时体重低于2kg,脑瘫发生的机会较多。其他通常是由于不正确应用产钳、难产或产程延长而产生分娩时创伤或缺氧所致。据统计,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痉挛性脑瘫。产后:常见的原因是脑炎、脑膜炎、创伤、血管意外和缺氧。小儿痉挛性脑瘫损伤主要在锥体系,造成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表现为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手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患儿视觉功能发育不足,或者斜视、弱视。另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另外,还有其他脑瘫类型,如手足徐动型脑瘫、共济失调型脑瘫、混合型脑瘫等等,表现不同与痉挛型脑瘫,治疗措施也不同。
如何早期发现宝宝是否脑瘫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包括胎儿期及新生儿期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性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脑性瘫痪是一个综合性的名称,本病除具有运动功能障碍以外,还可表现为智力障碍、抽搐,以及视力、听力和语言功能的障碍;而其中早早出现问题的就是运动功能障碍。为此,我们以孩子大运动发育水平的正常与否作为判断其有无脑瘫的早期指征。大运动主要指坐、站立、跑和跳等,如果小儿已超出规定年龄段范围让不会做这些动作,就应高度怀疑孩子有脑瘫的可能性,此时家长必须带孩子去神经内科就诊,以尽早明确诊断,尽快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因为孩子越小康复训练的效果就越好。在临床上我们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但家长往往都不愿意正视这一现实,而依我们的经验,这种方法的准确率又确实较高。有脑瘫的孩子往往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可出现脖子发软;8个月时还不会坐;四肢发硬,活动很少,特别是下肢较为明显,到了1岁3个月时还不会走,例如:有一男孩,一岁3个月时仍不能行走自如,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经神经科医生诊断,发现在孩子脑室旁的脑白质处有一小块产生了病变。通过这个实例是想告诉每位孩子的父母亲们:,要学会观察脑瘫早期可以发现的一些迹象;第二,有可疑征象时不要惧怕现实,而应及时去证实或否定;第三,一旦确诊,应及时地、耐心地坚持给孩子进行早期的干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