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会有哪些
发育中的脑受到损伤后,必然出现相应的症状,这也是发现脑瘫的重要线索。大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发现了早期症状而来就诊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的文章,欢迎阅读,谢谢!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发育中的脑受到损伤后,必然出现相应的症状,这也是发现脑瘫的重要线索。大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发现了早期症状而来就诊的。常见的早期症状有:
一、新生儿期:
1、身体过硬或过软,自发运动减少。
2、哺乳困难:不能吸吮或哺乳无力。
3、痉挛发作。
4、易惊吓。
5、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二、1—3个月:
1、俯卧位不能抬头,抱起时头不能竖直。
2、手握拳拇指内收。
3、斜视,眼球不能追视。
4、持续哭闹。
三、4—5个月:
1、不能伸手抓物或左、右有差别。
2、不会翻身或只向一侧翻。
3、紧张时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伸展或头后背、角弓反张。
4、抓物时上肢硬直或后伸,两手不能到中线接触。
四、6个月以后:
1、手、口、眼不协调,不能把看到的东西抓到手,送到嘴。
2、扶站时双下肢不能支撑或尖足交叉。
3、七个月以后还不能坐。
早期症状与脑损伤程度有关。脑损伤轻,症状出现晚且症状轻;脑损伤重则出现早、症状重,而且多个症状常复合存在。有重要诊断价值。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
(1)有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早产儿,多胎,有新生儿呼吸困难,惊厥等。
(2)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存在程度不等运动发育迟缓。轻者大运动发育尚可,但有精细运动发育障碍者需要注意。
(3)姿势异常:姿势分静止时与活动时两种。静止时姿势异常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四肢强直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活动时姿势异常在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与痉挛型为常见,如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4)反射异常: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
(5)肌张力异常: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
(6)辅助检查:头部CT扫描、头部MRI检查、脑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等对于脑瘫的治疗是越早小孩恢复的越好,因为脑组织在一岁以内尚未发育成熟,还处在迅速生长阶段,而脑瘫造成的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儿痉挛性脑瘫的病因浅谈
小儿痉挛性脑瘫,指在患儿大脑未发育成熟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大脑的非进行性损伤、从而引发后期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等。目前,我国的脑瘫患者达600万例,并且每年新增脑瘫患者数量达到3~4万例;大约70%的脑瘫患儿属痉挛性脑瘫,按比例计算可达400余万例。小儿痉挛性脑瘫可由产前、产时和产后各种原因引起。大多数脑瘫原因发生于产中。产前:1、脑部先天性缺陷,常由于母亲在妊娠早期、怀孕头3个月时患风疹或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2、胎儿产前期缺氧,主要源于胎盘破裂、胎盘梗死、母亲的肺炎或心脏疾病。3由母亲方面的不良因素而引发,如母亲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饮酒和服用药物等同样是引起脑瘫的产前原因。产时:产时常见的原因为早产。若诞生时体重低于2kg,脑瘫发生的机会较多。其他通常是由于不正确应用产钳、难产或产程延长而产生分娩时创伤或缺氧所致。据统计,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痉挛性脑瘫。产后:常见的原因是脑炎、脑膜炎、创伤、血管意外和缺氧。小儿痉挛性脑瘫损伤主要在锥体系,造成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表现为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手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患儿视觉功能发育不足,或者斜视、弱视。另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另外,还有其他脑瘫类型,如手足徐动型脑瘫、共济失调型脑瘫、混合型脑瘫等等,表现不同与痉挛型脑瘫,治疗措施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