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治疗常识
脑性瘫痪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月内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病因不清,病理表现多样,现无手段,佳治疗方案以运动功能训练,结合手术和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脑瘫通常分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痉挛型占患者的60%-70%,手足徐动型占患者的20%,其余类型均少见。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目前痉挛型脑瘫的治疗首选手术方式,主要通过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解除过高的肌张力和痉挛,预防和矫正各种畸形,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能力,获得较大功能恢复。手术可在腰骶部和颈部进行,以前者居多。手术适应证:1、单纯痉挛,肌张力在3级以上,2、无明显固定挛缩畸形或仅有轻度畸形,3、脊柱四肢有一定的运动能力,4、智力接近正常,可配合手术后康复训练,5、严重痉挛与僵直,影响日常生活、护理、康复。手术禁忌证:1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康复训练,2、肌力弱,肌张力低下,3、手足徐动,共济失调和扭转痉挛,4、肢体严重的固定痉挛畸形,5、脊柱严重畸形和脊柱不稳定。手术效果:腰骶段SPR解除下肢痉挛的为90-95%,功能改善率为75-80%,肌张力平均减低3级。对上肢痉挛和流涎、语言和发音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颈段SPR手术对上肢痉挛的为64-83%,肌张力平均减低3级。术后应当强调规范、长期的康复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改善。并发症: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感觉异常,迟钝或丧失,麻木,疼痛,深感觉障碍,两点分辨觉异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后期可发生感觉异常,顽固性疼痛,痉挛无缓解或复发。肢体无力,大小便及肠道功能障碍,腰椎变形、脊柱不稳。
关注小儿脑瘫的疾病常识
脑瘫全称是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近年来脑瘫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我国脑瘫发病率在0.18-0.59%,全国有脑瘫患者600多万人,每年新增脑瘫病例4-5万人。
由于不少脑瘫患儿在婴儿期症状不明显,多数脑瘫儿在各方面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比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常被家长或非专科医生误认为营养不良、发育晚等,甚至认为脑瘫不可医治,错过佳治疗期而造成终身残疾。
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对脑瘫儿童开展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可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使其能够大限度地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人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救助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治疗与训练,与成人康复相比投入少、效果好,社会效益显著,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的一项抢救性工程。
近几年来,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周学龙教授,带领针刀微创治疗团队,开展小针刀微创技术结合整脊手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为广大脑瘫儿童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