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的症状消失后,仍可能影响肾脏健康,需要密切关注和定期检查。这是因为即使皮肤症状缓解,紫癜引发的免疫反应仍可能对肾小球造成影响,尤其是导致紫癜性肾炎的风险。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毛细血管炎症为特征的免疫相关性疾病,其核心机制是体内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常引发皮肤紫癜、关节痛、肠道症状及肾损伤。在早期,患者可能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或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若炎症累及肾脏,会出现尿蛋白、血尿等肾病表现,即紫癜性肾炎。这种肾脏损伤可能潜伏存在,并不一定在全身症状消失后立刻结束。
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与过敏性紫癜的免疫反应强度相关。一些患者虽然皮肤症状已缓解,但肾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能持续,轻则导致微量蛋白尿,严重时可能引发慢性肾病甚至尿毒症。这种隐匿性肾损害通常在疾病发生后数周到数月内出现,因此即便紫癜症状缓解,也不能忽视隐形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肾脏健康,康复期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减少感染、过敏等诱因,并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如检测到尿蛋白、血尿等问题,应及时评估肾功能。饮食上,可偏向低盐、优质蛋白的清淡饮食,以减轻肾脏负担,同时注意补充足够水分,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一旦出现肾功能异常,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TAG:
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