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两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正确的鉴别有助于避免误诊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的小血管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导致皮肤、关节、消化道甚至肾脏等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对称分布的紫癜,通常集中在双下肢,同时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等症状。发病诱因可能与病毒、细菌感染或过敏反应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发现,如尿检示潜血和红细胞、病理检查显示血管炎性浸润。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肾损伤严重,还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一种由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可能涉及免疫系统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感染(如病毒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或骨髓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紫癜、牙龈出血,甚至严重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明显降低。治疗方式包括免疫调节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化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
对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过敏性紫癜的紫癜常位于下肢,伴有全身症状,但血小板数目正常甚至轻微升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紫癜则分布广泛,以牙龈和黏膜出血多见,确认血小板显著减少是重要依据。为更准确地判断原因,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尿液分析和骨髓穿刺等检查。
鉴于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患者日常需避免急性诱发因素,如感染或过敏原,遵医嘱完成治疗。饮食上建议避免刺激性食物,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以支持血管健康,同时保持良好心态。疾病管理期间建议避免高强度体力活动,以免加重出血风险。如有症状加重,需及时复诊,确保治疗效果佳。正确的诊治和注重生活管理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