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常识及预防

上海新科脑康医院神经内科

一、定义: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发病急速(多在吹风、受凉后,或过度疲劳后发生,很多病患者晨起后发现),但无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往多见秋冬春季节,但随着社会发展,空调冷气增多,现已经无明显季节性了。二、面神经解剖面神经走行1、运动:从脑桥尾端被盖腹外侧之面神经核发出纤维,先向后近中线绕过展神经核,再向前下行,于脑桥下缘邻近听神经处穿出。穿越蛛网膜下腔,在听神经上方进入内耳孔,再经面神经管下行,转弯处横过膝状神经节,后出茎乳孔,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镫骨肌等。2、感觉:味觉纤维起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周围支沿面神经径路下行,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方走,形成鼓索神经,参加到舌神经中,终止于舌前2/3的味蕾。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去,与舌咽神经之味觉纤维一起,终止于孤束核。从孤束核发出纤维至丘脑,后终止于中央后回下部面。面神经(facialnerve)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三种主要纤维成分,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延核,支配腺体(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以及鼻、腭的粘膜腺)的分泌。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膝状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1、鼓索神经:支配舌前2/3味觉及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2、岩大神经:支配泪腺、腭及鼻腔粘膜的腺体分泌。3、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三、主要病理机制:缺血和水肿一般认为,骨性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一旦有缺血、水肿,则将有水肿与缺血的恶性循环,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脱髓鞘、变性而致病。激发的因素可有病毒感染、各种方式的寒冷刺激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四、临床表现本病通常急性发病,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眼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眼、鼓颊、露齿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有耳后或耳下方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缺失、听觉过敏、泌泪障碍而引起角膜干燥、泌延障碍等症。病程延长,可因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五、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即可诊断。诊断的思维过程1、确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首先应鉴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前者常比后者重,眼上下面部表情肌均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瘫痪,额肌无损,故皱额、皱眉和闭目动作皆无碍,对侧面部随意动作虽消失而哭笑动作仍保存,常并有同侧偏瘫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多见于中风和脑瘤。2、脑干内还是脑干外确定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应结合附加症状,决定面神经受损部位和病因,根据有无其它颅神经麻痹和有无脑干长束受损症状,区别面神经的损害在脑干内还是脑干外。脑桥损害常伴有病侧Ⅴ、Ⅵ、Ⅷ等颅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或双侧受损。3、在颅腔内,还是颅腔外(包括颞骨)。颅腔内病变侵及脑底内耳孔附近时,可伴有听神经障碍,常见于肿瘤、颅底骨折、各种脑膜炎等。4、根据伴随症状决定病位的深浅当损害面神经管等颞骨内结构时,根据是否伴有味觉缺失(鼓索支损害)、听觉过敏(蹬骨肌支损害)、泌延障碍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则病位深,面神经损害严重,恢复较差。5、亨特(Hunt)综合征一侧面神经麻痹伴有外耳道疼痛和疱疹时,提示膝状神经节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称亨特(Hunt)综合征。临床上多见过度疲劳、长期熬夜(连续超过3天)之患者。六、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尽早介入针灸治疗(好不要电针),一般7-12天开始恢复,3-4周痊愈。亨特(Hunt)综合征恢复较慢,2-3月内都有机会恢复,但较难完全恢复。七、预防1、平时多做运动,增强体质。2、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临床上亨特面瘫患者90%是连续超过3天以上熬夜引起)。3、空调冷气风口千万别长时间对着面部吹,尤其是司机。此外,寒冷季节,早晨出门时应避免面部外露,特别是体质差或年老患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脑梗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小脑萎缩、帕金森、特发/原发震颤、脊髓损伤、头痛头痛、各类术后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疑难病。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