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一个医学名词,准确地说是“面神经麻痹”,是指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发生功能障碍,导致面部肌肉活动受限或完全丧失。它的表现常常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面部一侧无法闭眼、嘴角下垂、喝水时漏水、说话含糊不清等,严重时会影响外貌,也带来心理困扰。
面部肌肉的活动受面神经控制,这条神经从脑部出发,穿过耳后复杂的骨性通道,一直到面部各区域。如果面神经在任何部位受到压迫、感染、缺血或其他损伤,就可能出现功能障碍。这种损伤可以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甚至不可逆的。
面瘫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种是“中枢性面瘫”,它是由脑部的病变引起,比如脑卒中(俗称中风)等。这类面瘫常表现为下半张脸受累,而前额肌肉功能相对保留,比如患者仍然能抬眉、皱额。另一种是“周围性面瘫”,则是面神经本身在颅外的部位受损,比如大家熟知的“贝尔麻痹”,这是常见的一种周围性面瘫。它通常会影响面部一侧全部肌肉,连抬眉、闭眼都做不到。
引起面瘫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寒冷刺激、情绪波动、免疫异常等。有些人可能在吹空调、洗冷水脸或早晚温差较大时突发面瘫,也有人在感冒后数日突然出现症状。部分女性在怀孕中期、晚期也较容易发生。
面瘫不仅仅影响外貌,它还可能对心理造成影响。因为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极为重要的非语言信号,面瘫患者往往在日常沟通中感到局促、害羞,甚至回避社交。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可能在性格发展上产生深远影响。
在早期阶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后疼痛、面部麻木感或味觉减退等预警信号。由于面神经也负责部分味觉、泪腺和唾液腺功能,因此面瘫患者还可能出现流泪异常、口干、耳鸣等伴随症状。
虽然大多数面瘫患者可以逐渐恢复,但也存在少数人遗留后遗症,比如面部肌肉不对称、联动运动(如闭眼时嘴角也动)、肌肉萎缩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外观和功能,甚至造成长期困扰。因此,即使不是严重疾病,面瘫也应当引起重视。
除了生理因素,情绪因素也不能忽视。有研究认为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能会降低人体免疫防御能力,间接增加面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日常保持规律作息、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或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式。
总的来说,面瘫是一个涉及神经、免疫和环境多因素的复杂现象,虽不危及生命,但对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大众有必要对它有一个基本了解,既能早期识别症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