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儿童脑瘫治疗的误区 扭转痉挛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

南宁儿科医院

走出儿童脑瘫治疗的误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与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在逐步下降,但儿童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却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状况正受到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脑性瘫痪本身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疾病,它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胎儿脑组织在发育中所受到的损伤。这种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会存在,伴随终身。脑性瘫痪给患儿、家庭、社会都带来了经济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因此,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使他们早日获得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大愿望。

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但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的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并逐步摸索一套较完整的治疗方法。但是,在工作中一些患儿家长和一些医务工作者,仍然在对脑瘫疾患的认识上与治疗方法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以至于延误了患儿的佳康复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康复效果。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的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也有的医生不分原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等单一的治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性瘫痪患儿应该科学掌握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

对于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的黄疸儿,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如发现3个月以内小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吃奶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听到声音或在体位变换时出现拥抱样惊吓、哭闹、自主活动减少,以及哭闹时头和身体向后打挺;4~5个月时小儿头仍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小儿仍不会独坐等上述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医院对有高危因素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小儿应给予全面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治疗、音乐治疗;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应用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改善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及外科手术等。除此之外,根据小儿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使用必要的矫形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

扭转痉挛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

扭转痉挛脑瘫主要表现:患儿智力,言语正常,主要出现姿势(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和运动的异常。右侧上下肢肌张力较于左侧偏高,活动时患儿的配合度不高。体现:(1)仰卧位时头习惯向左侧倾斜,而右侧上下肢出现屈曲的姿势,左侧则是伸展位。(2)患儿不能独自长腿坐位和端坐位,在治疗师辅助下坐位时表现为肩关节后缩,右侧上肢屈曲,头向左侧偏斜,整个躯干向右侧扭转,骨盆倾斜。(3)患儿由于受非对称性颈紧张性反射影响双手不能同时进行功能运动,很难在中线位置活动,(4)患儿的手功能良好,可进行一些粗大和精细运动。非对称性颈紧张性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头于正中位,上下肢伸直,检查者将小儿的头部向一侧转动,小儿的颜面侧上下肢会出现伸展的动作,而另一侧的上下肢会出现屈曲的动作,出生后1周出现,2-3个月时明显,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消失。(2)意义:4个月后仍持续出现则提示有脑损伤,这种原始反射的持续出现,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姿势和运动发育。是脑瘫的典型特征。扭转痉挛又称特发性扭转痉挛(ITS)、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及四肢、躯干以至全身剧烈不随意扭转为特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多见。扭转痉挛主要是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和扭转,但这种动作形状又是奇异和多变的。起病缓慢,往往先起于一脚或双脚,有痉挛性跖屈。一旦四肢受累,近端肌肉重于远端肌肉,颈肌受侵出现痉挛性斜颈。躯干肌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作螺旋形运动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运动时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安静或睡眠中扭转动作消失。肌张力在扭转运动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即由此得名。病例严重者口齿不清,吞咽受限,智力减退。此病是由于肌肉肌肉异常的不随意收缩而引起头部及颈部扭曲,转动而产生异常的姿势。所以又称为痉挛性斜颈。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周期性头向一侧转动或者前倾、后屈,后期头常固定于某一异常姿势。受累肌肉常有痛感,亦可见肌肉肥大,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头部得到支持使可减轻,睡眠时消失。一、发病率

痉挛性斜颈是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常见的一种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老年、女性多见,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九。二、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肌肉受累范围可以分为四型:(1)旋转型:头沿身体纵轴向一侧作痉挛性;(2)后仰型:头向背部后仰,面朝天;(3)前屈型:头向前屈,下颌抵在胸前;(4)侧屈型:头偏离纵轴向左或向右,耳朵靠近肩部,常伴有同侧耸肩。当患者试图维持其头部正位时,大多有头部震颤。主要的康复训练:(一)头部的控制:

该患儿由于出现仰卧位时头向一侧转动,所以在训练时我习惯于侧卧位活动(可抑制其异常姿势),之后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还可主动诱导其右侧上肢向前伸出抓握物体(防止肩关节后缩)。(2)仰卧位时颈部关节松动法:1、按摩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2、患儿体位:去枕仰卧位,头枕在治疗师手掌上,颈部中立位。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于患儿头顶上方,一侧手托住患儿头后部,一侧手放于下颌处,双手将头部沿长轴纵向牵拉,持续约15秒,然后放松还原,重复3次。4、旋转摆动:增加颈椎旋转摆动的活动范围,治疗师位置同上,向左旋转时,治疗师右手放在患儿枕部拖住其头,左手放在其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缓慢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手法操作相反。(二)翻身训练:

利用双上肢带动躯干,骨盆的旋转进行翻身。做法:向右侧翻身时,头向右侧旋转,右侧上肢举到头顶,拿东西诱导患儿左手去抓东西,使其向右侧翻身,左侧相反。躯干,骨盆控制:(三)坐位下的训练:1、肩部控制:首先让患儿靠在自己身上,将双手通过患儿双肩从其体前握住患儿双侧骨盆,然后用自己的上肢对患儿的双肩向后加压。促使患儿两肩胛骨内收,肩部向外展方向运动。2、躯干回旋:上方法同时,治疗师双手向后方移动到腰部,在持续控制肩部的同时,治疗师的拇指朝向外侧,双手握住患儿躯干做缓慢的回旋运动。注意保持患儿躯干的伸展。可用于增加躯干的可动性,降低肌紧张反复多次。或利用双肘进行躯干回旋。3、转移体重:在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的同时,利用单手负重,诱导患儿将体重向侧方移动,患儿向左侧移动时,右侧躯干伸展,头右移保持直立。4、抑制屈曲姿势,保持后方支持体重:治疗师位于患儿后方,患儿以外展外旋位从后方支撑于床上,手掌向下,手指完全伸展,从后方加以对肩关节的控制。5、双手中线位置的功能活动:先固定一侧上肢,让另一侧上肢做指定动作,反复,之后让两上肢进行同时功能活动,比如一起举起体操棒。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儿童腹泻,支气管肺炎,小儿感冒咳嗽,哮喘等小儿内科疾病

擅长:小儿外科、普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擅长:小儿外科各种疾病,尤其是胃肠道和肝胆系统的各类疑难杂症的诊治,在儿童的常见病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手术有深厚造诣,尤其是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包茎包皮过长、隐睾等小儿外科领域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较深的造诣。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