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实时:重庆治疗儿童遗尿症好的医院【公开公布】遗尿症和尿床有什么区别

重庆天佑儿童医院

夜深人静,8岁的浩浩又一次在睡梦中尿床了。妈妈一边换床单一边叹气:“这么大了还尿床,是不是白天水喝多了?”而隔壁小区9岁的雯雯也有类似困扰,但医生诊断她患有“遗尿症”。这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定义不同:偶然现象与医学状况

尿床(Bedwetting):

通常指儿童偶尔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多发生在5岁以下幼儿中,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消失。这是一种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遗尿症(Enuresis):

指5岁以上儿童持续且频繁地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且这种情况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这是一种需要医学关注的临床状况。

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差异

尿床:

发生频率较低,通常为偶尔发生

不会连续多晚出现

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次数逐渐减少

通常与白天饮水过多、过度疲劳等明确因素相关

遗尿症:

每周发生2次或以上,且持续至少3个月

可能连续多晚发生

5-6岁儿童中持续存在,甚至延续到学龄期

与具体诱因关系不明显,更加持久和规律

发生机制有所不同

尿床的常见原因:

膀胱容量小于同龄儿童

睡眠过深,对膀胱充盈信号不敏感

睡前饮水过多

发育尚未成熟,控制能力不足

遗尿症的潜在原因:

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异常:夜间不能正常增加分泌,导致尿量过多

膀胱功能异常:膀胱容量小或过度活跃

遗传因素:约70%的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

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排尿控制中枢成熟较慢

潜在疾病信号:可能是尿路感染、糖尿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

年龄界限与医学关注点

正常尿床:

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被认为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通常不需要特殊医疗干预

遗尿症:

5岁及以上儿童仍然频繁尿床

被认定为需要评估的医学状况

可能需要进行医学检查和干预

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差异

偶尔尿床:

通常不会造成长期心理影响

儿童可能感到尴尬,但不会形成严重自卑

遗尿症:

容易导致低自尊、社交回避等心理问题

可能因为害怕别人发现而拒绝在外过夜

需要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标准,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咨询医生:

年龄标准:5岁以上儿童仍然经常尿床(每周≥2次)

持续时间:这种情况持续至少3个月

排除因素:不是由于药物或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尿路感染)直接引起

功能影响:已经造成明显的心理压力或社交功能障碍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偶尔尿床:

保持理解和耐心,不要责备或惩罚

控制睡前饮水量(睡前1-2小时不大量饮水)

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

使用防水床垫保护罩,减少清理工作

对于疑似遗尿症:

记录“尿床日记”,包括时间、频率、相关情况

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童肾脏科医生

进行必要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考虑行为干预、警报器或药物治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排尿控制能力的获得时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大多数尿床会随着成长自然消失,但持续存在的遗尿则需要专业关注和支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矮小症、青少年增高、需求性增高、性早熟、多动症、学习困难、厌学、抽动症、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遗尿症等儿童发育行为及神经疾病的预防与诊疗。

擅长:儿童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矮小症、性早熟、多动症、抽动症、遗尿症、肥胖症等引发的生长发育问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口吃、口 齿不清、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抽动 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低下、矮小症、性 早熟、遗尿症等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