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是调皮了点,长大自然就好了。”
“上课走神?就是不用心,骂一顿就行。”
这些常被用来解释孩子行为的话,可能正在掩盖一个需要被正视的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多动症并非简单的行为问题,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形绊脚石”。
一、学习困难:不是“不聪明”,而是“做不到”
这是多动症直接、显而易见的影响。
注意力分散:孩子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非常容易因外界细微的干扰而分心。上课听讲效率极低,看似坐着,思绪早已飞远。
作业拖拉:由于无法持续专注,完成作业变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家长长时间督促,导致家庭氛围紧张。
粗心错误:经常因carelesserror(粗心错误)在考试中丢分,明明会做的题目却做错,成绩波动大,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结果:长期下去,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可能低于其智力本应达到的水平,被误贴上“笨”或“懒”的标签。
二、社交受损:渴望朋友,却难以维系
多动症孩子内心通常非常渴望友情,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将伙伴推开。
冲动打断:在集体游戏中难以等待轮候,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和活动,显得“不懂规矩”。
情绪波动: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可能因小事就过度兴奋或突然发脾气,让同伴感到困惑和压力。
误解社交cues:难以准确解读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导致社交互动笨拙。
结果:他们可能变得不合群,甚至遭到同伴的排斥和孤立,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三、家庭关系紧张:无休止的“拉锯战”
多动症孩子的家庭,常常弥漫着焦虑和压力。
管教困难:家长的指令常常被当作“耳旁风”,反复的提醒和批评效果甚微,导致亲子冲突不断。
精力透支:家长需要投入远超常人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身心俱疲,甚至影响夫妻关系。
误解与指责:家人或外界可能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教不严”,让父母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内疚感。
四、低自尊与心理问题:看不见的内心伤痕
这是深远,也容易被忽视的影响。
负面反馈循环:孩子长期接收到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的负面评价(“你怎么又错了”、“你就不能安静会儿”),他们会内化这些批评,形成“我很差劲”的自我认知。
焦虑与抑郁:由于在学习和社交上屡屡受挫,他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共病的风险远高于普通儿童。
危险行为:青春期时,由于冲动和控制力差,他们更容易出现冒险行为、网络成瘾,甚至物质滥用等问题。
五、看到影响,更要看到希望:科学干预是关键
认识到多动症的严重影响,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强调早期干预和科学治疗的极端重要性。多动症无法“自愈”,但完全可以有效管理。
科学的应对策略包括:
专业诊断:首先需要到专业的儿童医院(如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
综合治疗:通常采用“医教结合”的综合模式: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有效改善核心症状(注意力和冲动),为行为训练打下基础。
行为干预:由治疗师指导家长和孩子,学习行为管理技巧,例如使用“代币法”强化正面行为、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等。
执行功能训练:针对性地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任务规划和组织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改善神经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感觉信息,降低好动和分心。
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是真实的,但绝非不可战胜。它需要的是理解,而非责备;是科学的方法,而非粗暴的管教。如果您怀疑孩子可能受多动症困扰,请务必将其视为一个需要寻求专业帮助的“医疗问题”。及早采取行动,您就能帮助孩子扫清障碍,让他们被掩盖的智慧和潜力真正发光,拥有一个更自信、更快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