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脑萎缩患病率已超15%,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攀升;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脑萎缩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30-50岁人群因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因素诱发脑萎缩的案例较10年前增加了30%。面对这一高发疾病,许多家庭急于“救命”,却在治疗中陷入诸多误区。今天,昆明康瑞脑科医院神经科专家何栋源医生将逐一拆解这些误区,帮大家避开治疗“陷阱”。
误区一:脑萎缩=老年痴呆,没法治
“家里老人查出脑萎缩,是不是就等于得了老年痴呆?这病是不是没救了?”这是何栋源医生在门诊中常听到的疑问。他强调,脑萎缩与老年痴呆并非“划等号”关系——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只是脑萎缩的常见原因之一,脑血管疾病、长期酗酒、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脑萎缩,且部分轻度脑萎缩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轻微下降,并未发展为痴呆。
更关键的是,“没法治”的说法是严重误区。何栋源医生指出,脑萎缩的治疗核心是“早干预、早控制”:通过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血管性脑萎缩、补充维生素B12改善营养性脑萎缩),配合神经保护与康复训练,能有效延缓脑功能衰退速度,甚至让部分患者的认知、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而非“坐等病情恶化”。
误区二:依赖“健脑神药”,能逆转脑萎缩
“朋友圈里有人推荐‘健脑神药’,说吃三个月能让萎缩的大脑‘复原’,我们给老人买了好几万的,结果一点用都没有!”不少家庭曾陷入“神药误区”,认为存在能“逆转脑萎缩”的特效药。
对此,何栋源医生明确辟谣:目前医学上尚无任何药物能让已经萎缩的脑组织“复原”,市面上宣称“逆转脑萎缩”“根治老年痴呆”的产品,多为夸大宣传,甚至可能含有未标明的激素或镇静成分,长期服用会加重肝肾功能负担。他解释,脑萎缩的药物治疗以“延缓进展、保护神经”为目标,如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营养神经的维生素类药物、针对痴呆症状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等,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病因、病情制定方案,而非盲目依赖“神药”。
误区三:只靠药物治疗,忽视康复训练
“只要按时吃药,老人的脑功能就能保住,康复训练没必要做。”这种“重药物、轻康复”的观念,也是90%家庭易踩的坑。何栋源医生表示,脑萎缩患者的大脑神经细胞受损后,仅靠药物无法完全恢复其功能,而科学的康复训练能通过“神经代偿机制”,帮助患者激活未受损的神经通路,改善认知与生活能力。
他举例说明:对于记忆力下降的患者,可通过“记忆联想训练”(如通过老照片回忆往事)、“数字记忆游戏”锻炼认知功能;对于运动功能受损(如走路不稳、手抖)的患者,可进行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针灸、理疗改善肢体协调性。“曾有一位68岁的脑血管性脑萎缩患者,初期连自己的家门都记不住,坚持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半年后,不仅能独立买菜做饭,还能记住家人的电话号码,这就是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误区四:隐瞒病情怕老人担心,错过极佳治疗期
“老人脾气倔,怕告诉他脑萎缩会受刺激,我们就没敢说,想着偷偷吃药就行。”部分家庭为“保护”老人,选择隐瞒病情,却不知这会直接错过极佳治疗期。
何栋源医生指出,脑萎缩治疗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比如康复训练需要患者积极参与,药物治疗需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若患者不知情,可能会因“觉得自己没病”而拒绝治疗,导致病情加速进展。他建议,告知病情时需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用“你得了不治之症”等刺激性表述,而是以“你现在记忆力有点下降,咱们配合治疗就能慢慢好转”等温和语气沟通,同时让家人共同陪伴,给予老人心理支持,帮助其接受治疗。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脑萎缩治疗的“精准守护”优势
在脑萎缩治疗领域,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凭借“精准诊断、综合干预、全程管理”的特色优势,为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医院拥有先进的神经影像检查设备(如3.0T核磁共振、头颅CT),能精准排查脑萎缩的病因(如区分脑血管性、遗传性、代谢性脑萎缩),避免“盲目治疗”;以何栋源医生为核心的神经科团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药物+康复+营养”的综合方案,如针对老年患者推出“居家康复指导服务”,让患者在家也能进行科学训练;同时,医院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定期跟踪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长期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