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抽动障碍的患儿发病率已高达10%以上,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尽管该病已成为儿童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但超过八成家庭对疾病认知不足,就医延迟超过一年,更有近半数患儿因不当治疗导致症状加重。昆明康瑞脑科医院专家何栋源医生指出,90%的家庭在抽动症治疗过程中都曾陷入误区,不仅延误病情,更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误区一:症状误读,错当“坏习惯”
许多家长首次发现孩子出现眨眼、清嗓、耸肩等动作时,往往误认为是“坏习惯”或“故意捣乱”,甚至加以斥责。何栋源医生强调,抽动症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并非孩子主观可控。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消除症状,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抽动频率增加、症状恶化。
误区二:盲目等待“自愈”
部分家长听信“抽动症到青春期自然会好”的说法,选择消极等待。何栋源表示,虽然部分患儿青春期后症状可能减轻,但约30%-4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且长期未干预的抽动症可能合并注意力缺陷、强迫障碍、焦虑抑郁等共病,严重影响学习能力与社会功能。
误区三: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一些家庭认为“吃药就能治好”,一味追求药物控制,却忽略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何栋源解释道,药物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单纯依赖药物易导致副作用积累,且停药后复发率高。抽动症治疗需结合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家庭环境调整等多维度方案。
误区四:忽视共病与心理干预
约50%的抽动症患儿存在共病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等。许多家长只关注动作症状的消除,却未重视情绪和行为问题。何栋源提醒,心理行为干预不仅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预防病情慢性化的关键。
误区五:频繁更换治疗方案
由于抽动症症状常呈波动性,一些家长见短期未见效便频繁更换医生或治疗方案。何栋源指出,抽动症治疗需要持续性和稳定性,频繁调整方案会破坏治疗节奏,甚至造成病情反复。规范治疗通常需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家长需保持耐心。
误区六:迷信“偏方”与“特效疗法”
网络上流传的“神奇疗法”“祖传秘方”等常使焦虑的家长落入陷阱。何栋源医生接诊的患儿中,曾有家庭花费巨资尝试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导致孩子肝功能损伤、症状加剧。他强调,抽动症治疗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任何宣称“百分百治好”的疗法均属虚假宣传。
科学治疗:多维干预与个性化方案
昆明康瑞脑科医院在抽动症治疗中强调精准评估与多维干预相结合。通过脑功能评估、共病筛查、家庭环境分析等步骤制定个性化方案,融合神经调控、行为疗法、心理辅导及家庭支持,形成闭环治疗模式。医院率先引入“医教结合”模式,帮助患儿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提升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单一治疗的局限性,为长期康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