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刘女士因共济失调导致走路不稳、动作笨拙,尝试了多种药物后效果都不理想。她来到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何栋源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并进行了全面检查,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女士的症状明显改善,她感慨道:“原来选对药这么重要!”那么,共济失调患者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何栋源医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共济失调是一种由于小脑、脊髓或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受损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重要手段。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的何栋源医生指出,选择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下是选择药物的几大关键原则:
明确共济失调类型是关键
何栋源医生介绍,共济失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大类病症的统称,类型多样,病因各异,这是选药的首要依据。常见的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多由小脑病变引发,如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由基因突变导致。这类患者在选药时,会考虑使用改善小脑功能、营养神经的药物,像丁螺环酮,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脑神经递质,改善共济失调症状。还有大脑性共济失调,常因大脑额叶、顶叶等部位病变引起,如脑血管病损伤大脑相关区域。针对这类患者,若因血管问题导致,可能会选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它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为受损大脑区域提供充足养分,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是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所致,像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此时,补充维生素B12便是关键,通过肌肉注射或口服甲钴胺等药物,修复受损神经,缓解共济失调症状。前庭性共济失调则因前庭系统病变引发,如梅尼埃病。治疗时,可能会用到调节前庭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减轻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所以,患者务必先明确自己共济失调的类型,才能为精准选药奠定基础。
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严重程度对药物选择也至关重要。何医生指出,对于轻度共济失调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比如,患者只是在行走时偶尔有些不稳,手部精细动作稍显笨拙。这类患者可先尝试一些温和的药物,如辅酶Q10,它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神经细胞,对早期、轻度共济失调有一定辅助改善效果。同时,配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促进功能恢复。而中重度共济失调患者,症状较为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患者行走困难,需要借助拐杖甚至轮椅,手部无法完成基本动作。此时,可能需要使用作用更强的药物。以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重度患者为例,可选用氯硝西泮,它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震颤、肌阵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这类药物往往副作用较大,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患者身体反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剂量。
关注药物副作用与个体差异
何栋源医生强调,药物副作用和个体差异在选药时不容忽视。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大不相同。例如,有些患者服用某款共济失调治疗药物后,可能出现头晕、嗜睡等副作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时就需要调整用药。在选药过程中,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因为大部分药物都需经过肝肾代谢,若患者肝肾功能不佳,一些对肝肾负担较大的药物就要谨慎使用。比如,丙戊酸钠在治疗某些类型共济失调时可能有效,但它对肝脏有一定损伤,对于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就需考虑更换其他药物。此外,患者的年龄、过敏史等也是重要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可能更适合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选药时要避开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成分。所以,患者在就诊时,一定要如实向医生告知自己的身体情况,以便医生综合判断,选出适合的药物。
治疗共济失调,到昆明康瑞医院
昆明康瑞医院在共济失调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支由何栋源医生领衔的专业团队。医院配备先进的检查设备(如核磁共振、基因检测等),能够精准评估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注重多学科协作,结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指导,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此外,医院还开设了共济失调专病门诊,帮助患者科学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