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为何总是感到很“累”?背后这五个真相一定要知道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常抱怨“明明没做什么,却累得喘不过气”,这种疲惫感并非懒惰,而是疾病本身与多重因素交织的生理信号。以下是科学揭示的五大真相:
一、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的“能量信使”失灵了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如同传递能量的信使,调节情绪、动力和精力。抑郁症等疾病会导致这些递质水平异常:
血清素不足:影响情绪稳定和睡眠节律,引发持续倦怠;
多巴胺减少:削弱动机和奖励感知,连起床都变得艰难;
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导致警觉性降低,注意力涣散。这种失衡让大脑如同“断电的机器”,即使休息也难以恢复活力。
二、炎症因子攻击:身体在“默默发炎”
研究发现,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常伴随慢性炎症:
炎症因子(如IL-6、TNF-α)升高:通过血脑屏障侵入大脑,触发“疾病行为”——迫使身体减少活动以保存能量;
炎症与疲劳循环:疲劳感降低活动量,而活动减少又加剧炎症反应。这种状态如同患了“长期低烧”,消耗着患者的精力储备。
三、睡眠障碍:越睡越累的恶性循环
超过80%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睡眠问题:
抑郁症:可能失眠早醒,或嗜睡却睡不解乏;
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噩梦、夜间惊恐发作打断深度睡眠;
药物不良作用:部分抗精神病药导致嗜睡,但睡眠质量依然低下。大脑在浅睡眠中“空转”,无法进入修复身心的深睡眠阶段。
四、药物不良作用:治疗的“双刃剑”
精神科药物常伴疲劳相关不良作用: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引起嗜睡、肌肉无力;
剂量依赖效应:剂量越高,疲劳感越显著。若服药后疲劳严重影响生活,需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如更换药物或分次服药),切勿自行停药。
五、心理内耗:一场无声的“脑内战争”
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是超高强度的心理拉锯战:
焦虑症:反复预演社交场景,事后纠结细节,耗尽认知资源;
强迫症:思维反刍和行为重复消耗大量体力;
抑郁症:对抗自杀念头、自我贬低,如同24小时负重奔跑。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完成简单任务所需的脑力,相当于健康者的复杂任务。
如何打破疲劳困局?关键四步行动
优先治疗原发病:
药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神经递质平衡;
抗炎治疗(如Omega-3补充)对部分患者有效。
睡眠科学化管理:
固定作息,睡前禁用电子设备;
若药物导致嗜睡,尝试白天分次服药或改用缓释剂型。
微量活动启动能量:
每天5分钟散步或拉伸,逐步增加至30分钟,提升线粒体功能。
减少自我批判:
疲劳是疾病的真实症状,接纳“允许休息”的权限。
“累”是身体在求救,不是意志力的溃败。理解这五大真相,才能撕掉“懒惰”的标签,用科学策略夺回生活的能量。精神疾病患者的疲惫,是生理与心理共同书写的病历,而非性格的缺陷。
(注:若疲劳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自杀念头,请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