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南大脑科医院

(昆明精神科医院,昆明精神病医院)

昆明精神医院

昆明心理医院

医保定点

昆明治精神病的医院

昆明南大脑科医院

精神疾病患者为何总是感到很“累”?背后这五个真相一定要知道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常抱怨“明明没做什么,却累得喘不过气”,这种疲惫感并非懒惰,而是疾病本身与多重因素交织的生理信号。以下是科学揭示的五大真相:

一、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的“能量信使”失灵了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如同传递能量的信使,调节情绪、动力和精力。抑郁症等疾病会导致这些递质水平异常:

血清素不足:影响情绪稳定和睡眠节律,引发持续倦怠;

多巴胺减少:削弱动机和奖励感知,连起床都变得艰难;

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导致警觉性降低,注意力涣散。这种失衡让大脑如同“断电的机器”,即使休息也难以恢复活力。

二、炎症因子攻击:身体在“默默发炎”

研究发现,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常伴随慢性炎症:

炎症因子(如IL-6、TNF-α)升高:通过血脑屏障侵入大脑,触发“疾病行为”——迫使身体减少活动以保存能量;

炎症与疲劳循环:疲劳感降低活动量,而活动减少又加剧炎症反应。这种状态如同患了“长期低烧”,消耗着患者的精力储备。

三、睡眠障碍:越睡越累的恶性循环

超过80%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睡眠问题:

抑郁症:可能失眠早醒,或嗜睡却睡不解乏;

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噩梦、夜间惊恐发作打断深度睡眠;

药物不良作用:部分抗精神病药导致嗜睡,但睡眠质量依然低下。大脑在浅睡眠中“空转”,无法进入修复身心的深睡眠阶段。

四、药物不良作用:治疗的“双刃剑”

精神科药物常伴疲劳相关不良作用: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引起嗜睡、肌肉无力;

剂量依赖效应:剂量越高,疲劳感越显著。若服药后疲劳严重影响生活,需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如更换药物或分次服药),切勿自行停药。

五、心理内耗:一场无声的“脑内战争”

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是超高强度的心理拉锯战:

焦虑症:反复预演社交场景,事后纠结细节,耗尽认知资源;

强迫症:思维反刍和行为重复消耗大量体力;

抑郁症:对抗自杀念头、自我贬低,如同24小时负重奔跑。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完成简单任务所需的脑力,相当于健康者的复杂任务。

如何打破疲劳困局?关键四步行动

优先治疗原发病

药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神经递质平衡;

抗炎治疗(如Omega-3补充)对部分患者有效。

睡眠科学化管理

固定作息,睡前禁用电子设备;

若药物导致嗜睡,尝试白天分次服药或改用缓释剂型。

微量活动启动能量

每天5分钟散步或拉伸,逐步增加至30分钟,提升线粒体功能。

减少自我批判

疲劳是疾病的真实症状,接纳“允许休息”的权限。

“累”是身体在求救,不是意志力的溃败。理解这五大真相,才能撕掉“懒惰”的标签,用科学策略夺回生活的能量。精神疾病患者的疲惫,是生理与心理共同书写的病历,而非性格的缺陷。

(注:若疲劳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自杀念头,请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抽动症、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失眠、强迫症、青少年心理、老年精神病、青少年情绪躯体化障碍、精神疾病康复、酒精依赖、网络成瘾、戒烟问题。

擅长:儿童癫病、青少年癫病、女性癫病、成年人癫病及各种难治性癫病的诊断、分型、系统性综合治疗。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