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偏瘫和脑瘫的区别
脑瘫可以表现为偏瘫但偏瘫并不是脑瘫,小儿偏瘫和脑瘫两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皆不相同:病因方面,脑瘫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大脑发育而导致,表现为患儿发育落后、发育障碍,并且会合并运动发育落后,会表现患儿姿势的异常,肌张力异常,偏瘫则是由于脑血管闭塞性病变而导致;脑瘫在预后方面相比偏瘫而言更差。治疗方面,脑瘫为综合性治疗,偏瘫则主要是对因治疗;
偏瘫的恢复方法
偏瘫患者他的康复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一些肌力零级的患者,床边手法按摩,关节训练,床边的仪器的辅助。对于一到二级的患者,让他们配合做关节的活动,有些对于四级的可以先让他下床,适当活动,走路,对于这种将近五级的患者,可以给他一些正常的指导,慢慢的使他有正常的步态就可以。对于临床偏瘫的康复,像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
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偏瘫的患者早期是完全卧床不能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以后他可以站起来走路,所有的这样的一些过程,除了我们进行康复治疗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有康复相应的护理,很简单比方说这个病人躺在床上,如果说我们没有康复护理的话,他的卧床的姿势可能是异常的是不对头的,这个异常的不正确的卧床,对于他的肢体的功能恢复是有影响的,甚至可以产生机体的一些问题,所以在病人从患病开始,一直到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当中,都必须要有相应的康复护理,来进行相应的专科的康复治疗,就比方说您卧床,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您可以仰卧侧卧趴着卧等等,您怎么样都可以,因为您是一个正常人,也没有肢体的障碍,对于一个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他卧床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因为他有一侧是不能动的,那么他侧卧仰卧或者向患侧卧,怎么样卧他的肢体怎么摆放,对于他的肢体的损伤是小的,这个都需要相应的康复护理来进行对他护理
走出儿童脑瘫治疗的误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与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在逐步下降,但儿童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却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状况正受到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脑性瘫痪本身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疾病,它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胎儿脑组织在发育中所受到的损伤。这种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会存在,伴随终身。脑性瘫痪给患儿、家庭、社会都带来了经济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因此,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使他们早日获得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大愿望。
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但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的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并逐步摸索一套较完整的治疗方法。但是,在工作中一些患儿家长和一些医务工作者,仍然在对脑瘫疾患的认识上与治疗方法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以至于延误了患儿的佳康复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康复效果。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的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也有的医生不分原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等单一的治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性瘫痪患儿应该科学掌握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
对于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的黄疸儿,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如发现3个月以内小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吃奶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听到声音或在体位变换时出现拥抱样惊吓、哭闹、自主活动减少,以及哭闹时头和身体向后打挺;4~5个月时小儿头仍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小儿仍不会独坐等上述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医院对有高危因素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小儿应给予全面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治疗、音乐治疗;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应用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改善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及外科手术等。除此之外,根据小儿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使用必要的矫形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