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例隐源性肝硬化,男,61岁
隐源性肝硬化,又称“特发性肝硬化”,是指在进行全面评估后,不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指由于病史不详、织病理辨认困难等原因而未能明确病因的肝硬化。国外报道隐源性肝硬化占肝硬化的5%~30%,国内报道一般
国外不少文献报道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组成疾病发生率高,因而推测隐源性肝硬化很大部分(30%~70%)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NASH)发展而来。在我国的研究中,隐源性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为53.45%,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的36.59%。
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其病理表现不一。肝脏大小不等,其表面可因大的再生结节而扭曲,这种结节可大至直径数厘米,结节间的肝脏表现为萎缩和纤维化。肝脏的显微镜下表现为肝脏再生结节被结缔组织所分隔。门静脉区可有单核细胞浸润,但肝细胞保存完好,活动性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脂肪变性少见或不存在。
隐源性肝硬化可无临床症状多年,常在检查其他疾病时意外发现。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其症状体征通常缺乏特异性,如不适、昏睡或与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如腹水、脾脏增大、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肝脏多正常或缩小,脾脏增大常见。腹水、蜘蛛痣和腹壁静脉曲张可存在,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通常正常或轻度增高。高球蛋白血症常见,而且可能是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总之,隐源性肝硬化正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的肝硬化类型。与乙肝肝硬化相比,本研究中的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年长者居多,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也较高,但是糖尿病等其它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