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表现 走出儿童脑瘫治疗的误区

金华浙中耳鼻喉医院

婴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表现

脑瘫在现在医学上还是个医治难题,如果宝宝得了脑瘫,那么基本上就无法以后自己生活了,可能永远离不开别人的照顾。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婴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表现的文章,欢迎阅读,谢谢!

婴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表现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天到1周岁的孩子。一般到了婴儿期,随着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脑瘫的许多症状陆续表现出来。首先,容易发现的是运动发育落后,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姿势或动作,有的孩子出现智力发育落后等表现。民间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叫做“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是对婴儿时期运动行为发育规律的粗略概括。

正常婴儿能力:

1-2个月时:仰卧会用脚踢东西,抱起时试图把头维持直立,递玩具时可无意识的抓握片刻。

3-4个月时:俯卧能较稳抬起头,会用双肘支撑上身,头可随意转动,还可翻身,抱着立起时两腿已能支撑身体。

5-6个月时:仰卧位会常抬起头和腿,可自如翻身,俯卧时有想爬迹象。能用双手支撑着坐一会儿,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高兴起来就会上下跳动不已,会主动抓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7-8个月时:自己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可在原地转动身体,会用双上肢向前爬。可独立坐很久,从坐位躺下,还可扶栏杆站立,由站立位坐下。

9-10个月时:可灵活向前、向后爬,能扶床栏杆站立很稳,并能推车行走,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东西。

11-12个月时:可独立站立、行走,会弯腰拾地上东西,能用手捏起硬币、花生米等小物品,会把手中玩具递给别人。

脑瘫婴儿表现如下:

脑瘫婴儿运动发育落后:不能达到上述相应月龄孩子具备的能力。

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如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竖立抱起时双腿伸直内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上肢肘腕关节屈曲及手经常握拳而拇指内收。

主动运动少:5个月后仍不能主动伸手抓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总用一只手去抓取。

出现异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正常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可能出现一些病理反射。

在婴儿出生后一定要重点保护未成熟儿、窒息、重症黄疸婴儿,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进保温箱等。脑损伤儿应建卡随访,定期筛查。对于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哺乳不良,惊叫不睡,肌肉过软或过硬者,一定要注意脑部病变,必要时应尽快送医就诊。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确诊脑瘫,家长也不要过分悲伤失望。因为小儿脑瘫虽然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无法治疗的“绝症“,只要在早期开始就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并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就能见效实现重回社会。只有能做到这些,哪怕是重度脑瘫患儿,也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能大的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脑瘫治疗原则:多学科综合介入治疗+积极康复训练,大程度保证、降低费用!

治疗小儿脑瘫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手术和康复相结合,遵循“康复->外科手术->康复--矫形手术->康复”的治疗途径,一定要在患儿的不同年龄时期采取适合的方法介入,才能收到佳的。一般来说中,在2岁半至6岁之间是适宜接受手术治疗的,在术前术后则应该坚持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

脑瘫的治疗应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进行,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早期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如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尽可能在早期解除过高的肌张力,手术解除痉挛,并进行必要的畸形矫治,从而达到可观的治果。

走出儿童脑瘫治疗的误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与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近年来在逐步下降,但儿童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却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状况正受到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脑性瘫痪本身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疾病,它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胎儿脑组织在发育中所受到的损伤。这种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会存在,伴随终身。脑性瘫痪给患儿、家庭、社会都带来了经济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因此,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使他们早日获得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大愿望。

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但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的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并逐步摸索一套较完整的治疗方法。但是,在工作中一些患儿家长和一些医务工作者,仍然在对脑瘫疾患的认识上与治疗方法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以至于延误了患儿的佳康复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康复效果。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的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也有的医生不分原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等单一的治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性瘫痪患儿应该科学掌握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

对于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的黄疸儿,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如发现3个月以内小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吃奶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听到声音或在体位变换时出现拥抱样惊吓、哭闹、自主活动减少,以及哭闹时头和身体向后打挺;4~5个月时小儿头仍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小儿仍不会独坐等上述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医院对有高危因素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小儿应给予全面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治疗、音乐治疗;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应用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改善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及外科手术等。除此之外,根据小儿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使用必要的矫形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精通鼻炎、耳聋,咽喉炎等耳鼻喉疾病的治疗等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