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后该怎么抱 小儿脑瘫的异常姿势

杭州天目山医院儿科

小儿脑瘫康复后该怎么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脑瘫患儿的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脑瘫是一组中枢运动和中枢发育不良的持续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常伴有肌肉挛缩和脊柱畸形。脑瘫患儿不能单独坐着或行走,大部分时间由父母监护。为了保护和提高脑瘫儿童的健康,应缓解紧张,良好的抱姿对于抑制脑瘫儿童的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纠正姿势异常,还能加强对头部、躯干等部位的控制,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应采取不同的体位。那么脑瘫儿童正确的抱姿是什么呢?

小儿脑瘫康复后应该怎么抱?您应该学会3种正确抱姿!

1、痉挛型抱姿

一只手拖着孩子的臀部,另一只手扶着肩膀和背部。将孩子的头竖直,让父母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视觉交流或将孩子的头放在父母的肩膀上,并侧身抱着。

2、不随意运动型抱姿

儿童不由自主的运动增加,头部控制能力较差。在抱孩子时,要注意促进孩子头部的稳定。抱孩子之前,双手放在孩子身体中间,让孩子双腿并拢,臀部弯曲,尽量靠近自己胸部。做这个姿势后,把孩子抱在胸前或身体的一侧。然后将一个中等大小,易于握手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中,然后把孩子抱起来。

3、软瘫的抱姿

当脑瘫儿童的身体像“软面条”一样虚弱时,患儿头部和颈部就没有自控能力。抱孩子时,让孩子脸朝前,背靠在父母胸前。父母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臀部,然后另一个手绕着孩子的胸部,使孩子的头部和躯干尽可能的挺直,防止孩子以后出现后凸或脊柱侧凸,对孩子的身体有好处。另外,可以训练孩子平衡能力和正确的直立姿势。

总结:每位家长在抱着孩子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孩子肢体和情绪的变化,这可以促进孩子的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姿势异常的发生,父母是孩子好的治疗师。在康复护理当中,治疗师对儿童的训练时间是有限的,孩子是否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多的取决于父母的陪伴,照顾患儿的生活,不分昼夜。父母参与儿童的康复护理,可以使儿童感到、自信、感兴趣,帮助孩子早日重返社会。

小儿脑瘫的异常姿势

由脑损伤造成的大脑发育障碍,必然会导致姿势发育的异常。所以小儿脑瘫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姿势异常,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见的姿势异常有:

一、肌张力低下姿势:

1、蛙位姿势:俯卧位四肢屈曲紧贴床面,似青蛙状。

2、W字姿势:仰卧位四肢屈曲紧贴床面,形似W字。

3、折刀状姿势:坐位时头、颈、躯干,极度前屈,似折刀状。

4、倒U字形姿势:用手水平托起患儿,可见躯干上凸,头及四肢自然下垂,似倒U字形。

5、躯干上凸姿势;水平托起患儿,可见躯干无力上凸,四肢紧张硬直。

6、翼状肩姿势:俯卧位手支撑时,可见两肩甲骨突出,形似翼状。

7、头后垂姿势:仰卧位拉起时,可见头后垂,不能竖直。

8、缩头抬肩症:两手支撑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时,可见两肩抬高,头后缩。

二、肌张力亢进姿势:

1、头背屈姿势:无论何种体位,都可见到头、颈过度伸展、背屈。

2、角弓反张姿势:头、颈、躯干均出现过度伸展、背屈,形似弓状。

3、上肢硬直伸展、手握拳。

4、上肢内收、内旋,向后伸展。

5、下肢内收、内旋,交叉伸展。

6、六个月以后尖足站立。

7、两下肢内收、股角(两下肢间的角度)小于90度。

8、坐时常采取跪坐或双下肢硬直、躯干后倾坐。

9、茶壶状姿势:坐位时一侧上肢固定伸展,另一侧上肢固定屈曲,形似茶壶。

三、原始反射残存及非对称姿势:

1、TLR姿势:俯卧位时,髋、膝关节屈曲于腹下、头贴床、面向一侧,呈臀高头低位。

2、ATNR姿势:仰卧位头转向一侧,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

3、手、足徐动姿势:紧张时手、足、口及躯干等出现奇形怪状姿势,安静时可减轻或消失。

四、步抬姿势异常:

1、剪刀步:行走时两下肢尖足交叉,两膝屈曲、内收。

2、偏瘫步态:偏瘫侧上肢内收、内旋、屈肘、屈腕、屈指、拇指内收,下肢外旋、伸展,足尖着地,提髋、划圈步态。

3、手足徐动姿势:紧张时手、足、口及躯干等出现奇形怪状姿势,安静时可减轻或消失。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儿童矮小症、儿童性早熟

擅长:矮小症,性早熟,多动症,抽动症,遗尿症

擅长:矮小症,性早熟,多动症,抽动症,遗尿症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