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分为急性细菌性、慢性细菌性、慢性非细菌性和无症状性四类,病因涉及感染、免疫异常及神经功能紊乱,治疗需针对类型选择抗生素、物理治疗或生活方式调整。明确分类是制定有效诊疗方案的前提。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由细菌感染引发,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肠球菌。患者突发高热、尿频尿痛,直肠指检显示前列腺肿胀压痛。治疗以静脉注射抗生素为主,例如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或哌拉西林,疗程2-4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每日饮水量需达2000ml以上,避免辛辣及酒精刺激。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反复尿路感染迁延所致,病程超过3个月。特征性表现为会阴部钝痛、排尿不尽感,前列腺液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治疗采用长期口服抗生素方案,如多西环素、阿奇霉素联合坦索罗辛等α受体阻滞剂,配合每周2-3次温水坐浴。饮食需增加番茄红素摄入,推荐食用熟番茄制品、西瓜及葡萄柚,同时进行提肛运动改善盆底肌功能。
3、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占临床病例90%以上,病因涉及盆底肌痉挛、神经敏化及心理压力。症状包括下腹坠胀、射精疼痛,但病原学检测阴性。治疗采用多模式干预:使用塞来昔布缓解疼痛,加巴喷丁调节神经敏感,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摄入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限制咖啡因摄入量在200mg/日以下。
4、无症状性炎症性前列腺炎
体检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或精液分析异常发现,无主观症状。病理显示前列腺组织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可能影响精子质量。此类患者通常无需治疗,但需每半年复查PSA和尿流率。建议保持规律排精频率每周2-3次,避免长时间骑车压迫前列腺,日常补充锌元素每日15mg有助于维持腺体健康。
明确前列腺炎分类需要结合症状持续时间、病原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急性感染需及时抗菌治疗,慢性病例应重视综合管理。出现排尿异常或盆腔疼痛超过1周,建议进行前列腺液常规、尿培养及超声检查。日常生活中注意会阴部保暖,控制辛辣食物摄入,定期进行前列腺按摩有助于腺管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