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吵不闹也要警惕小儿脑瘫
因为大脑功能受到损伤,小儿脑瘫患者多有情绪或行为异常的表现,据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即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于是,一些脑瘫宝宝则常表则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相对以上这些外在表现明显,容易引起家长关注与警惕的脑瘫宝宝而言,另外一些脑瘫宝宝因为平时不吵不闹十分安静,会让家长误认为孩子很乖,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照小儿发育规律来说,正常的宝宝多能达到“七坐八爬”的标准,而患有脑瘫的婴儿则远远达不到这个发育指标,其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3个月不会抬头,4个月不会笑,4个月两手仍紧紧握拳不会松开,5个月不会抓物,8个月不会独坐,10个月不会爬;1岁多不会走。总而言之,很多脑瘫宝宝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所以,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宝宝过份安静时也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医院检查,以便做到早期诊断开与治疗,为孩子的康复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后,除了在0至3岁即展开各种康复训练之外,到2.5岁至6岁时还需接受FSPR术,该术式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同时可以达到长期、稳定、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痛苦的目的,更为其运动功能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总体来说,FSPR术拥用以下五大优点:
1、痉挛解除,降低肌张力效果好;
2、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3、对感觉功能影响很小;
4、可预防肢体畸形的发生与发展;
5、有明显的总体功能改善和矫正动力性畸形的作用。如果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瘫后,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我们多用颈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此型患儿:术中可以改善脑瘫患儿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大脑的发育,减少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神经的兴奋性;临床上可以全面改善大脑的功能,增强智力、记忆力和语言能力,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尤其是上肢),有利于口词不清、手足不灵活、行走不稳、流口水等症状的缓解。
另外,还可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用SPN手术及矫形手术,需要强调的是,矫形手术一定要在解痉手术之后方能进行。当然,重要的一点仍然是坚持长期的术后康复训练,家长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坚持不断的给孩子做按摩,恢复上肢或下肢等肢体的灵活性,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孩子常有怪异姿势警惕脑瘫
有的患儿静卧时即表现明显的异常姿势,有的患儿则在运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姿势异常。静止时姿势异常包括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运动时姿势异常包括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
1.紧张性颈反射姿势
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的变化。分为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在新生儿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2~3个月呈优势,以后受上位中枢的控制而逐渐消失,若生后3个月仍然持续存在则为异常;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出生后6个月仍存在则为异常。
2.偏瘫姿势
患儿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
3.角弓反张姿势
患儿表现为四肢肌张力看身高,头背屈。
4.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
患儿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
5.共济失调步态
患儿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
6.其他
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患儿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儿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患儿腋下,使其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
小儿两岁后仍流口水或患脑瘫
小儿脑瘫贵在及早发现半岁内是治疗关键期
女子服用“多仔丸”早产三胞胎皆患脑瘫
小儿轻度脑瘫的四大治疗方法
判断小儿轻度脑瘫的12个表征
智力发育落后于其他儿童警惕孩子患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