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功能是大脑管理认知活动的“总指挥”,与注意力密切相关,二者共同影响儿童的学习、社交与日常生活能力。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指出,执行功能缺陷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计划能力差,需通过针对性训练提升,而非单纯“提醒孩子认真”。
一、执行功能:注意力的“幕后调控者”执行功能是一系列高级认知能力的总称,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任务切换、计划组织,其核心作用是“让大脑有序工作”。注意力(如专注听课、维持兴趣)则是执行功能的“基础工具”,二者的关系类似“导演”与“演员”——执行功能负责分配注意力资源,决定“关注什么、忽略什么、持续多久”。
例如,孩子写作业时频繁分心(注意力问题),可能是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不足:无法抵制“玩橡皮”“想动画片”等干扰;也可能是“工作记忆”薄弱:记不住老师刚说的题目要求,导致反复抬头看黑板。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强调,约60%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同时存在执行功能缺陷,需同步干预。
二、执行功能缺陷的典型表现日常行为“无序化”:
物品摆放混乱(书包里课本、零食、玩具混在一起);
时间管理差(每天上学前匆忙找文具,写作业拖延到深夜);
多任务处理困难(边写作业边听故事,结果两项都完成不好)。
学习场景“矛盾化”:
能专注玩游戏1小时,却无法专注听课20分钟(执行功能中的“目标导向”不足,游戏的即时奖励更易激活注意力);
数学计算正确率高,但应用题频繁出错(理解题意时“计划组织”能力弱,无法拆解步骤);
课堂上抢答问题,但常答非所问(“抑制控制”缺陷,无法先思考再发言)。
三、提升执行功能:从“被动提醒”到“主动调控”执行功能可通过科学训练改善,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游戏化训练:
工作记忆:玩“数字复述”(家长说一串数字,孩子倒序重复)、“购物清单记忆”(出门前让孩子记住3件需购买的物品);
抑制控制:玩“红绿灯游戏”(听到“红灯”做“停”的动作,听到“绿灯”做“走”的动作,锻炼快速切换反应);
计划能力:让孩子参与“周末出游计划”,列出需要带的物品、交通路线,家长仅提供辅助提示。
结构化生活环境:
使用“视觉时间表”(用图片标注“7:00起床-7:30吃早餐-8:00写作业”),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
固定物品摆放位置(如“书包放在门口挂钩,文具放进抽屉第·一层”),减少寻找物品的注意力消耗。
专业干预支持:对于执行功能缺陷明显的儿童(如8岁仍无法独立整理书包、完成作业需全程监督),建议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进行评估,通过“执行功能训练系统”(如电脑化认知训练、沙盘游戏)针对性提升。
四、常见误区解读误区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不认真”真相:执行功能缺陷导致的注意力问题,是“大脑调控能力不足”而非“态度问题”。例如,孩子想认真听课,但大脑无法抑制窗外小鸟的干扰,此时指责“你怎么又走神”会加重其挫败感。
误区二:“玩游戏会破坏注意力,必须禁止”真相:并非所有游戏都有害。选择“策略类游戏”(如搭积木、拼图、棋类)可锻炼执行功能中的“计划与问题解决能力”,关键是控制时长(每次不超过20分钟),避免沉迷刺激性游戏(如快速点击类手游)。
误区三:“执行功能训练‘长大自然会好’”真相:若不干预,约30%的儿童执行功能缺陷会持续至青春期,影响学业成绩与社交能力。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建议,6-12岁是执行功能训练的“黄金期”,越早干预效果越显著。
五、家长心态调整:避免“三个过度”过度控制:代替孩子整理书包、安排时间,剥夺其锻炼执行功能的机会;
过度比较:拿“别人家孩子”的“专注力”对比,忽视个体发育差异;
过度焦虑:将“偶尔分心”等同于“执行功能缺陷”,正常儿童每天也会有20%-30%的时间处于“非专注”状态。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