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理人,是不是性格内向?”“喊他名字没反应,只是太专注了吧?”很多家长把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异常归为“性格问题”,却忽略了这是神经发育障碍的核心信号。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具代表性的核心症状,从婴幼儿期就会显现,且贯穿成长全程。今天我们就拆解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细节,帮家长早发现、早干预。
一、从婴儿期到学龄期:社交障碍的3个阶段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并非突然出现,而是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同表现,家长可按阶段对照观察:
1.婴幼儿期(0-3岁):拒绝联结的“小孤独”
这是识别关键期,孩子主要表现为“主动切断社交信号”:
眼神回避:喂奶时不与妈妈对视,逗弄时眼神游离,像在看“空气”而非人脸;
无依恋反应:被抱起时身体僵硬、往后打挺,不像普通宝宝那样贴近大人寻求安全感;
漠视呼唤:即使在耳边叫名字,也很少回头回应,对父母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无差别反应;
拒绝分享:看到喜欢的玩具或新奇事物,从不会用手指向目标示意“妈妈看”,只会自己沉迷摆弄。
案例对照:1岁半的童童能坐稳玩积木,但妈妈把新玩具递到面前时,他既不看妈妈也不接玩具;听到爸爸喊“童童过来”,始终低着头旋转积木,仿佛没听到。
2.学龄前(3-6岁):不懂规则的“局外人”
进入集体环境后,社交障碍更明显,核心是“不会与人互动”:
拒绝同伴交往:别的孩子玩过家家时,他独自蹲在角落看蚂蚁,或突然抢走玩具却不参与游戏;
社交方式错误:想和小朋友亲近时,只会用力拍打对方,不懂用“牵手”“分享”表达友好;
无视社交信号:同伴摆手说“不要”,他仍继续递玩具;别人哭闹时,他毫无反应甚至哈哈大笑;
缺乏假装游戏能力:不会模仿“当医生”“喂娃娃”等角色扮演,只会重复摆放玩具的位置。
案例对照: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在玩“超市游戏”,4岁的浩浩却把货架上的零食全部摆成一条直线;有小朋友想加入他,他立刻尖叫着把人推开。
3.学龄期(6岁+):难以融入的“直性子”
部分孩子语言发育正常,但社交逻辑仍存在本质缺陷:
对话像“背台词”:只会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喋喋不休(如反复说公交车路线),完全不回应对方的提问;
不懂“言外之意”:同学说“你画得真特别”(实则不好看),他误以为是夸奖,还追问“哪里特别”;
不会灵活变通:小组讨论时坚持自己的想法,拒绝别人的建议,争执时直接摔笔离开;
难以建立友谊:因经常“说真话”得罪人(如当众说“你胖了”),被同伴孤立却不知原因。
案例对照:小学二年级的朵朵能正常回答课堂问题,但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妈妈让她邀请同桌来家玩,她直接问“你想来我家吗”,对方说“可能没时间”,她立刻转身就走,不懂追问“那明天呢”。
二、关键区分:自闭症社交障碍≠内向≠调皮
很多家长容易混淆,这3点是核心差异:
特征
自闭症社交障碍
内向性格
调皮捣蛋
互动意愿
缺乏主动交往欲,甚至拒绝互动
被动交往,熟悉后会主动
主动互动,只是方式粗鲁
对社交信号的反应
完全无视他人表情、语言信号
能理解,只是不愿回应
能理解,故意假装没看到
行为可纠正性
说教后仍重复错误方式
提醒后会调整行为
批评后能暂时改正
医生提醒:内向的孩子只是“不爱说”,但会用微笑回应别人;调皮的孩子知道“抢玩具不对”,而自闭症孩子根本不懂“抢玩具是错的”。
三、家长必做:发现信号后,这3步比“讲道理”更重要
社交障碍不会随年龄自然消失,但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贾竑晓主任强调:3岁前干预效果佳,6岁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家长可按以下步骤行动:
1.先做“行为记录”,避免误判
用表格记录3类信息,持续观察1-2周:
场景:在家/幼儿园/公园的表现是否一致;
行为:是否持续回避眼神、拒绝互动、重复错误社交方式;
反应:提醒后是“没反应”还是“暂时改正”。
若全场景都出现异常,且提醒后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2.家庭干预:从“一对一互动”开始
无需复杂训练,日常小事就能培养社交意识:
眼神训练:递零食时先喊孩子名字,等他看你再递,每次奖励一个贴纸;
模仿游戏:玩“学动作”游戏,你做“拍手”“点头”,让他模仿,逐渐加入“假装喝水”等互动动作;
社交脚本练习:提前教他“想玩玩具时说‘我可以加入吗’”,遇到问题时用“你能帮我吗”代替哭闹;
解读情绪绘本:看图画书时问“小熊为什么哭了”,引导他说出“因为玩具丢了”,培养共情能力。
3.专业干预:这些方法被证实有效
若家庭干预1个月无改善,需寻求专业帮助:
应用行为分析(ABA):通过“指令-回应-奖励”模式,训练正确的社交动作(如主动问好);
社交技能小组课:在医生指导下,和3-5个同伴一起练习轮流、分享等规则;
言语治疗:针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先培养“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再进阶到社交对话。
结尾提醒:你的理解,是孩子的“社交桥梁”
自闭症儿童并非“不想交朋友”,而是“不知道怎么交”。他们的回避眼神、错误互动,本质是神经发育带来的能力缺失,而非“不听话”。
若你家孩子有上述表现,别自责“没教好”,也别强迫“必须合群”。尽早带他到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做专业评估(如行为观察、量表测试),通过科学干预,很多孩子能逐渐学会基本的社交技能。
记住: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节奏”,你的耐心和引导,就是帮他走进世的第yi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