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统丰副主任(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
一、什么是儿童抑郁症?先理解核心概念儿童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障碍。它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功能损害,可能源于遗传、环境或心理因素。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儿童抑郁症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症状常更隐蔽:孩子可能不会直接说“我难过”,而是通过行为变化表达,如拒绝上学或暴饮暴食。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们强调“发展视角”——孩子的情绪问题必须结合年龄阶段评估,比如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而青少年则易出现自伤念头。
关键点:抑郁症不是“软弱”的表现。研究显示(参考DSM-5及WHO儿童心理健康指南),全球约3%-5%的儿童受其困扰,及早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二、诊断标准:基于科学框架的详细解读诊断儿童抑郁症需依据标准,DSM-5是国际通用的参考之一。它要求症状持续至少2周,并导致明显功能损害(如学业下滑或社交退缩)。核心症状包括:
情绪症状: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孩子可能哭泣、易怒或表达“无聊”),或对以往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如突然讨厌游戏)。
生理和行为变化: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体重显著波动(暴食或厌食)、精力减退(常说“累”)或精神运动迟滞(动作变慢)。
认知和心理表现:过度自责或无价值感(如“我什么都做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需紧急关注)。
DSM-5要求至少5项症状(其中必须包括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且排除生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药物影响。例如,在我接诊的案例中,一个10岁男孩因“总说头痛”就医,检查无异常后心理评估发现他符合6项症状——情绪低落、失眠、自责、注意力分散等,后来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注意:诊断需由专业医生完成。在重庆精神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使用结构化访谈(如K-SADS量表)结合家长、教师报告,确保全面性。
三、什么情况才能确诊?关键在于严谨评估确诊抑郁症不是靠“猜测”,而是多步骤的临床过程。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初步筛查:通过问卷(如PHQ-9儿童版)和家长访谈识别高危信号。但问卷仅作参考,不能替代诊断。
全面评估:包括医学检查(排除贫血或感染)、心理测试和观察期(症状需持续稳定)。例如,一个短暂的情绪波动(如考试失利后难过几天)不算抑郁症——DSM-5强调持续性(至少2周)和功能损害(如缺课增多)。
鉴别诊断:区分抑郁症与其他障碍。如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可能源于社交困难,而非抑郁症;焦虑症常与抑郁共存,需综合判断。
什么情况能确诊?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症状符合诊断标准、非其他疾病所致、且损害日常生活。在我的经验中,家长常问:“孩子成绩差了就是抑郁吗?”——不,如果孩子仍享受朋友聚会,可能只是学习压力。只有专业评估才能下结论。
四、常见误区解读:避免认知陷阱误区一:“孩子小,不会得抑郁症。”事实:抑郁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幼儿期就有案例(参考ICD-11儿童心理健康章节)。忽视它可能延误治疗。误区二:“症状轻,等等就好。”事实:未干预的抑郁可能慢性化,增加自杀风险。及早求助专业机构是关键。误区三:“诊断就是贴标签。”事实:确诊是为了精准帮助,而非定义孩子。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们强调诊断后的支持计划,如心理教育。
结语:行动胜于焦虑儿童抑郁症的识别和诊断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份责任。作为重庆精神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我呼吁家长: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别让误解成为障碍。如果您有担忧,建议线下就医——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提供多学科评估。记住,抑郁不是终点,而是可管理的起点。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