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吸鼻子?很多家长可能觉得是“坏习惯”,殊不知,这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信号。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在4-12岁发病,核心特征是反复出现的不自主肌肉抽动或发声,若能早发现、早干预,可显著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运动性抽动:身体的“不自主舞蹈”
这类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不自主收缩,家长容易观察到的有:
面部抽动:频繁眨眼(尤其在强光或紧张时加重)、挤眉、皱鼻、噘嘴、吐舌头,部分孩子会反复做“鬼脸”,自己却意识不到。
头颈部抽动:点头、摇头、甩头、歪脖子,有的孩子会突然梗着脖子不敢动,或频繁转动头部。
肢体抽动:耸肩、抖肩膀、甩胳膊、踢腿、踮脚,写字时突然握不住笔,走路时莫名停顿或蹦跳。
躯干抽动:挺胸、扭腰、收腹,甚至出现突然弯腰、挺肚子等夸张动作。
这些动作突发、快速、重复,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紧张、疲劳或兴奋时会变频繁,放松或入睡后则减轻。
二、发声性抽动:容易被误判的“怪声音”
发声性抽动由咽喉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引起,常被误认为“嗓子问题”,主要包括:
简单发声:清嗓子、干咳、发出“吭吭”“啊啊”“呜呜”等无意义声音,类似喉咙里卡了东西。
复杂发声:重复别人的话(模仿言语)、突然尖叫,严重时会说脏话(秽语),但孩子并非故意为之。
这类症状容易与咽炎、过敏咳嗽混淆,若孩子频繁清嗓子却查不出咽喉炎症,且声音在放松时减轻,需警惕抽动症。
三、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1:孩子故意捣蛋抽动症的动作是神经功能异常导致的不自主行为,孩子无法控制。指责、打骂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反而让症状更明显。
误区2:长大了自然会好少数轻度患儿可能随年龄增长缓解,但多数若不干预,症状可能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影响学习和社交。
误区3:只要吃药抽动症治疗需结合心理干预、行为引导,药物仅用于中重度症状,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发现异常,家长该做什么?
记录症状:写下孩子抽动的部位、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在特定场景(如紧张、疲劳)下加重,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避免过度关注:不要反复提醒“别眨眼”“别清嗓子”,过度关注会强化症状,可通过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转移注意力。
创造轻松环境:家庭氛围紧张、学习压力大可能诱发抽动,家长应减少批评,多给予鼓励,避免孩子过度疲劳。
及时就医: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影响孩子学习、社交,需带孩子到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排除其他疾病后对症干预。
儿童抽动症并不可怕,关键是早识别、科学应对。家长要做的不是“纠正”孩子的动作,而是理解这是一种需要帮助的状况,用耐心和正确的方法,陪孩子平稳度过成长关键期。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