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在班级里总是矮的几个,每年裤子都穿不短?衣服穿两年也不见小?这种情况可能不仅仅是“长得晚”那么简单。当孩子的身高长期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医生检查却找不到明确原因时,很可能就是“特发性矮小”在影响孩子的成长。
这种被称为特发性矮小的情况,是儿童矮小症中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矮小儿童的60%-80%。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这一情况,错过了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期。
什么是特发性矮小?
特发性矮小(ISS)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明确病因的身材矮小。通俗地说,就是孩子身高明显落后(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以下),但通过各种检查都找不到具体原因。
这类孩子通常出生时身长和体重都正常,身体比例匀称,没有慢性病、内分泌疾病、营养问题或染色体异常等已知导致矮小的原因。在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的矮小儿童中,这种情况约占20%左右,远比生长激素缺乏(仅占1%)常见。
如何识别特发性矮小?
家长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信号:
身高长期偏低:在班级排队总是站前位,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第3百分位(可参考儿童生长曲线图)
生长速度缓慢: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
出生时正常:出生身长体重都在正常范围
身体比例匀称:不是“短胳膊短腿”或“躯干特别短”的不匀称体型
其他方面健康:饮食正常,智力正常,没有慢性疾病
医生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并确认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在正常范围(>10μg/L)。
特发性矮小的三种常见类型
并非所有找不到原因的矮小都一样,常见有三种类型:
家族性身材矮小: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偏矮,孩子身高常在第三百分位左右,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
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俗称“晚长”,这类孩子多于1-2岁后长得慢,青春期来得晚(女孩13岁、男孩14岁还未出现第二性征),骨龄延迟,但大部分身高能达到正常范围
原因不明性矮小:找不到遗传因素,也排除了其他疾病
特发性矮小需要治疗吗?如何治疗?
即使找不到明确病因,特发性矮小也需要干预。如果不治疗,孩子的成年身高可能受到影响,平均比遗传身高少长5-7厘米。更严重的是,长期的身材矮小会带来心理压力,损害自尊心。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生长激素治疗。自2003年美国FDA批准以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合理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能有效帮助孩子追赶身高。研究表明,经过4-7年的规范治疗,患儿身高可改善3.5-7.5厘米。
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通常在青春期前开始干预效果佳。现在有短效和长效多种剂型可选,怕打针的孩子可使用隐针设计的电子笔,住校学生可选择一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
家庭管理五大要点
除了医疗干预,家庭管理同样重要:
保证充足睡眠:生长激素在深睡眠时分泌旺盛,睡前2小时不要进食
坚持合理运动:每天保证1小时运动,跳绳、篮球、游泳等纵向运动更有利
均衡饮食营养:防止肥胖,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新鲜蔬果,少吃反季节果蔬和保健品
定期监测记录:每3-6个月测量身高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图
关注心理健康:避免因身高问题嘲笑孩子,建立积极自信的心态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身高增长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儿童内分泌科就诊。通过全面检查明确原因,才能获得适合的干预方案。特发性矮小的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医生、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孩子的生长是不可逆的过程,骨骺闭合后就失去了长高的机会。早关注、早评估、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达到较理想的成年身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