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障碍,这类孩子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表现出与正常发育儿童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了解这些典型特征,能帮助家长和老师更早识别问题,为孩子争取干预时间。以下6个社交障碍的典型行为,值得重点关注。
一、眼神接触极少,仿佛“视而不见”
正常孩子从婴儿期就会通过眼神与他人建立连接,比如3个月大的宝宝会盯着妈妈的脸笑,1岁时会用眼神示意“想要玩具”。但自闭症儿童却常常回避眼神接触:
婴儿期:喂奶时眼神游离,不看妈妈的脸;逗弄时即使笑,也很少与大人对视。
幼儿期:被呼唤时很少回头看对方,说话时眼神要么盯着地面、墙壁,要么聚焦于某个物体(如玩具、灯光),几乎不与交流者对视。
学龄期:即使被迫对视,眼神也会显得僵硬、不自然,无法通过眼神传递情绪(如困惑、开心),更难以理解他人眼神中的含义(如“生气的眼神”“鼓励的眼神”)。
这种“视而不见”并非故意抗拒,而是他们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面部,尤其无法处理眼神中蕴含的社交信息。
二、缺乏情感共鸣,难以理解他人情绪
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的情感状态缺乏感知和回应,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待界:
无法识别情绪信号:看到别人哭泣时,不会表现出关心或安慰,可能还会自顾自玩耍;面对他人的愤怒、开心等强烈情绪,往往无动于衷或反应异常(如突然大笑)。
不会表达共情:当家长生病说“妈妈不舒服”时,正常孩子可能会拍拍妈妈或递水,而自闭症孩子可能毫无反应,甚至要求家长继续陪他玩。
情感表达刻板:自己开心时可能只是重复拍手,而非拥抱身边的人;难过时只会尖叫或自伤(如撞头),不会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向他人求助。
他们并非没有情感,而是难以将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的感受关联,也无法用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情绪。
三、语言沟通“错位”,不懂社交性对话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往往停留在“功能性表达”(如说“要吃”“喝水”),却难以进行社交性对话:
不会主动发起交流:很少主动说“你在玩什么”“我们一起好吧”,更不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我今天看到一只小狗”)。
对话时答非所问:当被问“你喜欢吃苹果吗”,可能回答“苹果是红色的”,而非“喜欢”或“不喜欢”;无法围绕一个话题持续聊天,容易突然跳到无关内容(如聊天气时突然说“车轮在转”)。
缺乏语气和语境意识:说话时语调平淡,像机器人一样,无法通过语气表达情绪(如撒娇、疑问);也不懂“委婉表达”,比如不会说“请帮我拿一下”,而是直接抢;听到“你真厉害”的夸奖,可能无反应或反问“厉害是什么”。
四、难以理解社交规则,互动方式刻板
社交场景中的“潜规则”(如轮流、分享、礼貌用语)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如同“天书”,他们的互动方式往往显得僵硬或不合时宜:
不会“轮流”和“等待”:玩游戏时总想自己先玩,无法接受“你一次、我一次”的规则;排队时可能突然插队,不理解“要按顺序”。
用“特殊方式”互动:想和小朋友玩时,不会说“一起玩积木吧”,而是直接抢玩具、拍对方的肩膀(力度可能过大),或重复对方的话(如对方说“我有汽车”,他也跟着说“我有汽车”)。
漠视社交距离:和人说话时要么离得太远(仿佛不想交流),要么贴得太近(盯着对方的脸或衣服),不理解“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交礼仪。
五、对他人“不感兴趣”,缺乏同伴交往欲望
正常孩子从2-3岁开始渴望和同龄人玩耍,但自闭症儿童往往对同伴“漠不关心”:
独自玩耍,拒绝融入:在游乐场或幼儿园里,总是一个人玩固定的玩具(如反复搭积木、转圈跑),对其他孩子的游戏(如追逐、角色扮演)毫无兴趣,即使被邀请也会躲开。
无法建立友谊:难以理解“朋友”的含义,不会主动关心同伴,也无法通过分享、合作等方式维持友谊,甚至把同伴当作“移动的障碍物”或“玩具的争夺者”。
被动回应,缺乏主动性:少数自闭症孩子会接受同伴的互动,但不会主动发起邀请,互动内容也很单一(如只玩同一个游戏,不会拓展新玩法)。
六、对“社交信号”无动于衷,像“活在自己的界”
人们在社交中会通过表情、手势、语气等传递隐含信息,但自闭症儿童往往“接收不到”这些信号:
无视非语言信号:别人摆手说“不要”时,他可能继续递东西;别人皱眉表示“不开心”时,他还会重复之前的行为(如大声说话)。
不懂“言外之意”:听到“你该睡觉了”,只会理解字面意思(“睡觉”),不会察觉家长可能是“觉得你吵闹”;听到“这个玩具真漂亮”,不会意识到对方可能“想玩一下”。
沉浸在自我界:对外界的社交活动(如家人聊天、同学讨论)完全无视,即使周围很热闹,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风扇转动、手指晃动),仿佛“屏蔽”了外界的社交信息。
关键提醒:早识别,早干预
这些社交障碍并非“性格内向”或“不听话”,而是自闭症儿童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能力缺陷。3-6岁是社交干预的黄金期,通过专业的社交训练(如角色扮演、情绪识别游戏、同伴互动引导),大部分孩子能逐步改善社交能力。
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出现多个上述特征,建议尽早到儿童发育行为科进行评估,避免因“误解”而延误干预时机。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