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可能暗藏着健康隐患。不少家长反映,孩子频繁清嗓子,可又没有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早期信号,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孩子总清嗓子,不是感冒惹的祸
一般来说,孩子感冒时清嗓子,往往还会伴有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随着感冒的quan愈,清嗓子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孩子不感冒却总清嗓子,而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那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抽动症,全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4-12岁儿童中较为多发。清嗓子是抽动症常见的发声性抽动表现之一,除此之外,孩子还可能会出现频繁眨眼、吸鼻子、皱眉、耸肩、点头等运动性抽动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并且在孩子紧张、兴奋、疲劳时会加重,入睡后则会消失。
二、抽动症的其他早期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面部抽动:频繁眨眼是很多抽动症孩子早出现的症状,可能还会伴随着挤眉弄眼、咧嘴、撅嘴等动作。比如,有的孩子会不受控制地频繁眨动双眼,每分钟可达十几次甚至更多。
颈部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等。像有些孩子会不自觉地频繁点头,一天中可能出现多次,而且自己很难控制。
肢体抽动:甩手、踢腿、抖腿、握拳等动作也较为常见。比如在课堂上,孩子可能会突然不受控制地踢一下腿,影响正常学习。
(二)发声性抽动
除了清嗓子,还可能出现干咳、吸鼻子发出“哼哼”声,甚至会出现重复别人的话、说脏话等复杂发声性抽动。例如,有的孩子会频繁发出“吭吭”的清嗓声,或者突然喊出一些无意义的词语。
三、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抽动症?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抽动症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那么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二)心理因素
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受到惊吓等,都可能诱发抽动症。比如,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就容易出现抽动症状。
(三)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此外,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也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
(四)免疫因素
部分孩子在患感冒、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后,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异常,进而诱发抽动症。
四、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该怎么办?
(一)保持冷静,正确认识
当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惊慌或指责孩子。要知道,抽动症不是孩子故意为之,也不是“坏习惯”,而是一种疾病。家长要正确认识抽动症,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二)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头颅CT等),来明确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
(三)配合治疗,加强护理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目前,抽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等。同时,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添加剂较多的食品;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五、抽动症的预后与预防
大多数抽动症孩子的预后是比较良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家长要树立信心,积极帮助孩子应对疾病。在预防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孩子受到过度的压力和惊吓;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孩子总清嗓子等看似平常的表现,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症状。家长们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