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来了位焦虑的妈妈,她的孩子明明很健康,却突然频繁眨眼睛、耸肩膀,甚至发出“吭吭”的怪声。“是不是中邪了?”“会不会是脑子出问题?”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儿科诊室里重复上演。作为从事儿童神经科临床工作15年的医生,今天就来和家长们聊聊儿童抽动那些事,帮大家理清思路,不再盲目焦虑。
一、先搞清楚: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一)不是“坏毛病”,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很多家长反应是“孩子故意捣乱”“习惯不好”,但事实上,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TicDisorders)。简单来说,是大脑皮层-纹状体-丘脑环路的调控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孩子无法自主控制某些肌肉的突然收缩。就像电脑程序偶尔卡顿一样,孩子的神经系统暂时“失灵”了。
(二)常见表现有哪些?
抽动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运动性抽动:常见的是眨眼、皱眉、耸鼻、摇头、耸肩、扭脖子,严重的可能出现踢腿、跺脚、全身抖动等。这些动作通常是快速、短暂、重复性的,比如每分钟眨眼超过20次,且无法通过提醒停止。
发声性抽动:孩子可能发出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哼气、尖叫等声音,甚至有些会不由自主地说脏话(秽语症,这种情况较少见)。
(三)多大的孩子容易出现?
抽动症多在3-12岁之间起病,6-10岁是高发年龄,男孩的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4倍。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偶尔出现的短暂抽动可能是模仿他人或情绪紧张的表现,但如果持续2周以上且频繁发作,就需要警惕了。
二、为什么孩子会突然抽动?这5大诱因要警惕
(一)遗传因素:可能藏在基因里的“小开关”
临床研究发现,约75%的抽动症患儿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如果父母或近亲中有过类似症状,孩子患病的风险会增加。不过,遗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它更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外界环境的“土壤”才会发芽。
(二)感染因素:感冒发烧可能是导火索
很多孩子的抽动症状出现在一次严重感冒、扁桃体炎或肺炎之后。这是因为链球菌等感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大脑基底神经节炎症,从而诱发抽动。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PediatricAutoimmuneNeuropsychiatricDisordersAssociatedwithStreptococcalInfections”(PANDAS),虽然占比不高,但家长不可忽视。
(三)心理因素:压力是隐形的“推手”
现代社会的孩子面临着不小的心理压力:学业负担、父母离异、家庭争吵、校园欺凌、过度竞争等都可能让孩子陷入焦虑、紧张的情绪中。而抽动症,往往成为孩子释放压力的一种“身体语言”。我曾遇到过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自从父母开始频繁争吵后,他就出现了频繁耸肩的症状,当家庭氛围改善后,症状也明显减轻了。
(四)环境因素:这些“小细节”可能被忽略
饮食问题:过量食用含食品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零食、饮料,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代谢;长期挑食、缺锌缺铁也可能增加抽动风险。
电子产品:过度使用手机、电脑、游戏机,尤其是沉迷暴力、刺激的游戏内容,可能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诱发抽动。
环境污染: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空气污染(如PM2.5)、铅超标等环境中,也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五)神经生理因素:大脑“司令部”的暂时失调
研究表明,抽动症患儿的大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传递出现暂时失衡,导致运动控制中枢的信号传递异常。就像汽车的刹车系统失灵一样,孩子无法及时“刹住”那些突然的抽动动作。不过,这种失调通常是可逆的,随着大脑发育成熟,很多孩子的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三、关键区分:如何判断是正常抽动还是病理抽动?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抽动就紧张兮兮,但其实大部分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短暂的“生理性抽动”,比如偶尔眨眨眼、耸耸肩,通常会在几周内自行消失。而需要警惕的“病理性抽动”具有以下特点:
频率高:每天发作多次,甚至成百上千次。
持续久:症状持续超过2周,且没有缓解的迹象。
影响大:抽动动作明显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比如因为频繁眨眼导致上课无法看清黑板,因为发声抽动被同学嘲笑。
波动性:症状时轻时重,可能在紧张、疲劳、兴奋时加重,在睡眠、专注做某事时减轻或消失。
如果家长无法判断,可以用手机拍摄孩子抽动的视频,就诊时提供给医生,这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
四、何时必须就医?出现这4种情况别拖延
抽动频繁发作:每天抽动次数超过100次,或者连续几分钟不停地抽动,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
伴随其他症状:抽动的同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可能提示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肿瘤等,需要紧急就医。
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如果抽动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慢性抽动障碍”,需要专业医生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出现心理问题:孩子因为抽动而自卑、孤僻、拒绝上学,甚至出现自伤行为,此时需要心理医生介入,进行疏导和治疗。
五、家长必读:调整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抽动症,首先要做到“不慌、不焦虑”。研究表明,家长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如果你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孩子会敏感地察觉到你的焦虑,从而加重心理负担。反之,如果你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告诉孩子:“这只是暂时的小问题,我们一起努力就能解决。”孩子也会更有信心战胜困难。
其次,要相信医学的进步。虽然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大部分孩子通过科学的干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消失,不会影响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记住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小插曲,但只要我们用爱和耐心陪伴,就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难关。”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频繁抽动的症状,不要犹豫,及时带他到正规医院就诊,让专业医生为您制定个性化的评估和干预方案。早发现、早干预,是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关键。愿每个孩子都能摆脱抽动的困扰,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