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多动症只是“孩子调皮”?】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是:“这孩子太调皮了,长大就好了。”甚至有人误以为多动症(ADHD)像感冒一样,过段时间就能自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它不会因为年龄增长就自动消失。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社交,甚至成年后的职业发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多动症的真相,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多动症≠“不乖”,大脑真的不一样】
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大脑前额叶功能发育不足,导致自控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简单来说,不是孩子“不想专注”,而是“难以专注”。
常见表现有:✅注意力缺陷:容易分心,做事虎头蛇尾✅多动冲动:坐不住、小动作多、插话抢答✅情绪波动大:易怒、挫折耐受度低
如果孩子长期有这些表现,别简单归因于“性格问题”,建议尽早到专业医院儿科或精神心理科评估。
【康复急不得!科学干预是关键】
多动症是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管理。目前主流的干预方式包括:
1.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
部分孩子可能需要药物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专注力,但必须配合行为干预。
2.行为训练
父母培训:学习如何用正向激励代替责骂
学校支持:座位调整、任务分解等适应性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3.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睡眠不足会加重症状
运动锻炼: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能提升专注力
饮食管理:减少高糖、高添加剂食品
【家长容易踩的3个坑】
“长大了就好了”→不及时干预,问题可能延续到成年
“吃药会变傻”→合理用药利大于弊,需遵医嘱
“打骂有效”→惩罚只会让孩子更焦虑,加重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的支持和科学的引导。如果你怀疑孩子有多动倾向,别犹豫,尽早到专业机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