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核心障碍主要体现在刻板行为与社交困境两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两个核心障碍的详细解析:
刻板行为
定义与表现形式:刻板行为是指孤独症患者反复、无目的、固定模式的行为动作。常见的表现包括重复性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重复性的语言表达,如反复说同一句话、模仿他人语言(回声语言)等;对物品的特殊偏好和固定玩法,例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且玩法单一,或坚持按照特定顺序摆放物品等。
产生原因:目前刻板行为的产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孤独症患者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他们在信息处理和行为控制方面出现问题,通过重复刻板行为来自我刺激或调节情绪。另一种解释是,他们可能对环境中的某些变化感到不安,通过刻板行为来创造一种熟悉和可预测的模式,以获得安全感。
社交困境
社交障碍表现
缺乏眼神交流:孤独症患者往往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对视,在与人交流时,可能会看向别处,或者只是短暂地看一下对方的脸,难以维持正常的眼神接触,这使得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显得冷漠或不专注。
对他人存在漠视:对周围人的存在和行为缺乏关注,不主动参与他人的活动,也很少对他人的呼唤做出回应。例如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独自玩耍,不理会其他孩子的邀请或互动尝试。
难以理解社交信号:无法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图,不能根据社交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比如,当别人微笑表示友好时,他们可能无法领会其中的含义,不知道应该做出相应的回应。
缺乏社交主动性:很少主动发起与他人的社交互动,如很少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在社交场合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社交障碍影响:社交困境严重影响了孤独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融入程度。他们难以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在学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孤立,这不仅会对他们的情感发展造成伤害,还可能限制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在学习、就业和生活自理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刻板行为和社交困境是孤独症患者面临的两大核心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了解这些核心障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特点,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克服障碍,融入社会。